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鄭麗君接文化部長 兩岸文化交流成挑戰

2016/4/20 17:36(4/21 00:13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鄭景雯台北20日電)準行政院長林全今天宣布,民進黨籍立法委員鄭麗君將接下文化部長職務,過去鄭麗君在質詢時對兩岸文化交流砲火猛烈,未來兩岸文化將是她最大挑戰。

林全今天宣布新一波內閣,鄭麗君將出任文化部長。46歲的鄭麗君曾擔任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主任委員,是陳水扁政府時期最年輕的部會首長及內閣閣員。

1992年鄭麗君從台灣大學哲學系畢業,在校期間創立「台大掌中劇團」,也曾擔任過創社社長。1995年取得法國巴黎第十大學哲學系畢業,先後就讀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歷史與文明碩士」,以及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制度經濟學碩士,1997年成為法國巴黎第十大哲學博士候選人。

鄭麗君從2001年至2004年擔任台灣智庫辦公室主任,目前是民進黨不分區立法委員,關注教育、文化事務,在國會問政犀利,對於保存台北機廠、大陸盜版故宮文物等問題關注。

鄭麗君在2010年與沈學榮結婚,2014年生下兒子「寬寬」,向來鮮少在媒體面前談論私事的她,日前在「民報」談論寬寬,因為她與沈學榮年紀加起來超過100歲才得子,笑稱兒子是「百歲寶寶」,難得展現母性柔情一面。

過去鄭麗君在質詢時,針對中資進入出版業等兩岸問題砲火猛烈,未來擔任文化部長,在兩岸民間交流頻繁之下,是否要簽訂兩岸文化交流協議等問題,將是一大挑戰。

現任文化部長洪孟啟表示,鄭麗君有行政歷練,思路非常清楚,言之有理,有宏觀看法,是主導文化部的不二人選,先前已經要相關單位整理好交接工作,好讓文化事務可以一棒接一棒。1050420

接文化部長 鄭麗君:先生最辛苦

(中央社記者鄭景雯台北20日電)準行政院長林全今天宣布民進黨立委鄭麗君將接文化部長,鄭麗君今天表示,接文化部長和先生沈學榮討論很久,「大選後他原本和我約定不要入閣,感謝我先生,之後他比較辛苦」。

今天下午林全宣布新一波內閣,傳聞已久的文化部長人選鄭麗君,正式拍板定案。鄭麗君在記者會後與媒體談論未來的施政主軸,將深化社區營造、再造文化治理、再現土地與人民的歷史記憶、振興文化經濟、重視青年創意、強化數位革新,創新國際連結等面向。

鄭麗君表示,兩週前接到接到徵詢,媒體不斷報導她將接任文化部長,從那時開始思考這個可能性,認為會被徵詢的原因,可能和有參與文化政策白皮書有關。

不過接任後,鄭麗君說她的先生最辛苦,「大選後他原本和我約定不要入閣,感謝我先生,之後他會比較辛苦,他要承擔很多小孩子的照顧」。

鄭麗君認為,文化工作在所有政府治理上是最接近靈魂的工作,她唸哲學出身,能實踐文化理想,是很重要的工作。

鄭麗君原本在大一時念土木系,喜歡念物理、哲學的她,大二時轉到哲學系,在校期間創立「台大掌中劇團」,也曾擔任過創社社長,當時原本要成立台灣文化研究社,但當時在台大有「台灣」兩字就不能成立。

鄭麗君說,進大學之前對關心本土、傳統文化意識尚未覺醒,進入大學後,學長姐很關心傳統文化,她也受到啟蒙,於是就把南管帶進學校,成立掌中劇團,「就像打開楚門的世界一樣」。

1997年鄭麗君成為法國巴黎第十大學哲學博士候選人,不過她表示,不會後悔沒拿到博士,「這樣隨時都還有一件事情可以去做」。

訂閱《早安世界》電子報 每天3分鐘掌握10件天下事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格式
訂閱
感謝您的訂閱!

兩岸交流將是未來的挑戰,鄭麗君說,「我從來沒有反對兩岸交流,過去監督兩岸的部分都是部長沒做到」,她認為也不能只有兩岸交流,還是要放眼世界,以促進交流為目標,未來在與中國大陸的交流下,她說,「在互相尊重、互利的情況下,應該很誠懇地態度讓中國了解我們的狀態。」

不過文化預算只占整體預算0.8%,還不到1%,鄭麗君表示,聽說今年文化預算還會減少,「我還要爭取,讓文化預算不減反增」。1050420

※你可能還想看:
新政府第4波內閣人事 林全公布名單
鄭麗君接掌文化部 為何洪孟啟讚她是最佳人選?
潘文忠接任教育部長 首要任務拆解課綱炸彈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