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民成專職抗議 民主社會新挑戰
(中央社記者廖漢原華盛頓1日專電)網路社群平台集結人氣導向社會運動,單一事件即掀起大型抗議。美媒報導,有人由網路崛起走向街頭,成為專職抗議者,但不公不義從不是新鮮事,對立性發展值得關注。
由中部密蘇里州佛格森(Ferguson)到東岸大城巴爾的摩,接連多起美國非裔青年與警察衝突,遭槍擊或意外死亡事件,引起全美跨城市連手抗爭,衝擊法治。
示威民眾在網路社群網站如臉書(Facebook)、推特(Twitter)得知訊息,過去除了按讚與轉發連結外,如今親自走向街頭,從虛擬支持轉向實際行動。
這些行動雖號稱自發性與無領袖,不過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調查報導,年輕世代抗爭的背後還是有領導者,如今不光坐在電腦前推文,而是用腳行動上街,又稱「網路代號行動主義」(#Activism)。
報導指出,在巴爾的摩被警方逮捕「失蹤」1日的大學生肯特(Joseph Kent)成為焦點之前,當地媒體已熟知他在佛格森事件時,組織巴爾的摩的連線示威。
來自明尼蘇達州的麥肯生(DeRay McKesson)原是學校行政人員,投入佛格森抗爭後,已成示威老面孔。他高度活躍於網路民權抗爭社群,如今已辭去工作,專職組織網上活動與街頭抗議,巴爾的摩示威也可見到他的面孔。
許多美國非裔青年活在歧視與缺乏機會的環境,與警察對立,不是新的現象,但手機相機與網路社群改變權力結構,年輕世代不滿聲浪可即時釋放,但警方認為,許多事未審先判,滑世代成了法官。
社群媒介即時傳遞訊息,民眾快速集結,要求當局處理所謂的不公不義,衝擊民主政黨制度需要時間醞釀的選舉與授權,網路民意雖無法取代投票選出政治人物的程序,但法治效率已先面臨挑戰。
麥肯生表示,現在已經沒有金恩博士與美國全國有色人種民權促進協會(NAACP)等民權領袖與組織,推特讓不相識的人們聚集抗爭。
數位空間充斥各式言論與組群,過去純鬥嘴,如今付諸行動。麥肯生說,網民目前仍在建立社群,諸多想法將來仍須落實在政策與選舉上,但大家目前還在建立強大社群的階段。1040501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