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巨蛋孵32年 回顧台北棒球場演進史:看台破洞照比賽、天母只蓋了一半?
(中央社網站)台北大巨蛋自1991年開始規劃,2023年11月拿到使用執照,12月舉辦棒球亞錦賽。在這漫長的32年間,位在市中心的老台北球場於2000年拆除;天母球場因為是「社區」等級,舉辦比賽有部分限制;球迷期盼台北市能有一座真正職業級、國際級比賽場地,只能寄望大巨蛋。在這座能遮風避雨的室內球場正式啟用前,先帶大家回顧台北市棒球場演進史。
新公園、圓山球場 奠定台灣棒球基礎
日治時期的新公園及圓山球場,是台北市最早期的棒球比賽場地。新公園就是今天的二二八紀念公園,球場位在國立台灣博物館東南側(現今中國古典式亭閣及水池處),約於1907年啟用,場地不大,就像是公園內的一塊空地。1929年第1屆全島少年棒球大賽在此舉行,參賽5支球隊中唯一台籍學童就讀的高雄第一公學校拿下冠軍,是台灣棒球史重要一筆。
圓山球場是1923年為了迎接裕仁皇太子來台視察而興建,占地逾2萬坪超越新公園成為當時全台最具規模的運動設施,也是全國中等學校優勝野球(夏季甲子園)台灣大會比賽場地。戰後圓山球場作為美援物資集散地,與美國斷交後改建中山足球場於1989年啟用,後來又因台北市舉辦2010年花卉博覽會而改建為「爭艷館」,自此不再作為運動競技場地。
台灣棒球發展在日治時期奠定基礎,戰後更加蓬勃。銀行公會棒球賽在1948年誕生,合作金庫、土地銀行、華南銀行、彰化銀行、台灣銀行、第一銀行組隊參與,每年在新公園棒球場比賽,吸引大批民眾觀賽,也培養了許多好手。1957年台北市推動興建市立棒球場,新公園球場就此功成身退。
台北市立棒球場 見證職棒興衰
位在南京東路、敦化北路口的台北市立棒球場最初啟用時相當簡陋,經過多次擴建才陸續完成內外野觀眾席、翻牌式計分板、夜間照明、宮殿式大門等設施。1982年更新休息室及增設內野看台頂棚後,台北球場終於以「完全體」姿態,迎接1990年代職棒熱潮到來。
台北球場1990年3月17日舉行中華職棒歷史性的開幕戰,湧進1萬4350名觀眾。往後幾年票房也十分亮眼,尤其(味全)龍(兄弟)象大戰最為轟動,許多沒買到票的球迷會攀上比鄰的市立體育場看台高處,甚至是爬上夜間照明燈塔看「免費」球賽,險象環生。
職棒初期的球迷相當瘋狂。1991年6月1日龍象大戰打到第6局因雨暫停,龍隊總教練徐生明認為裁判應裁定比賽成立,在取得聯盟賽務部同意後率隊離場,引發象迷不滿,有人拆了看台座椅往場內丟,甚至砸了球場設施,而這只是台北球場球迷暴力事件其中一個案例。1994年8月28日,兄弟象球迷不滿前一場比賽裁判認定洋將帝波漏踩本壘而出局,在開賽前向場內丟入大量雞蛋,同樣令許多資深球迷印象深刻。
在簽賭案放水球事件爆發後,球迷大量流失,這些激情場面隨之減少,台北球場也出現老舊、破損、鋼筋外露等問題。1996年左外野靠近計分板處看台出現大破洞,為避免影響職棒賽程,且當時政府已在規劃大巨蛋興建案,因此沒有大規模翻修計畫,只以簡易補強並用布條禁止球迷進入該區域,使得台北球場的「晚年」彷彿是以「危樓」狀態度過。
2000年底台北球場拆除改建台北小巨蛋,原地沒留下任何設施與遺跡,球迷若想緬懷這座台灣棒球指標性場地,只能透過老照片或影片了。
天母「社區球場」打職棒 阻力重重
台北市為了爭取亞運等大型賽會,1992年就已規劃興建天母棒球場,預計容納超過2萬觀眾,在大巨蛋完工前的過渡期,取代台北市立棒球場成為職棒場地。不過市長陳水扁上任後認為,過渡型場地規劃2萬席位不合理,1995年市府決定變更為6000席位,但居民仍認為會影響當地交通,持續表達反對興建、拒絕職棒進駐。
2000年2月底天母球場正式啟用,但因下雨排水不良導致四國五強成棒邀請賽必須臨時變更場地,相當難堪。2001年世界盃棒球賽決賽在天母舉辦,內野增設臨時看台超過4000席位,全場可容納上萬觀眾,中華隊靠著陳金鋒雙響砲擊退日本,拿下第3名,成千上萬的球迷在球場外的忠誠路「自主封街」狂歡,宛若封王遊行。
台北球場拆除後,大巨蛋也「難產」,台北市短期內沒有可以舉辦職棒比賽的場地,球界人士疾呼天母這座「社區球場」開放職棒。2001年世界盃再次點燃棒球熱潮,交通衝擊沒有預期來得大,馬英九市府持續與居民溝通,並評估球場擴建為2萬觀眾席,但後續沒有下文。
2002年5月職棒終於在天母開打,考量周遭生活品質與居民觀感,天母球場有許多其他球場沒有的限制,例如不可辦在平日(週一至週四)、超過晚間10時比賽不再延長等。2021年味全龍重返職棒一軍舞台,並取得天母主場經營權,「天母條款」也有所放寬,不再限制只能在假日比賽,球團也打造許多適合親子看球的設施活動,近年已鮮少再有居民排斥職棒比賽的消息。(編輯:林廷軍)1121110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