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李珮菁脊椎手術下身癱 醫師怪早年技術不夠進步

2019/3/6 19:19(3/6 19:42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張茗喧台北6日電)月亮歌后李珮菁23歲時脊椎開刀下半身癱瘓。醫師說,當年台灣醫療剛起步,醫師得開刀見到腫瘤後,才能決定如何切除,成功率相當低。如今醫療進步,因手術癱瘓的患者已愈來愈少。

月亮歌后李珮菁23歲脊椎開刀後一天內便半身癱瘓,歷經多年復健,今天卻傳出她服用不明藥物輕生。台北市消防局上午11時許獲報後,立即派員協助送往三軍總醫院救治。

三總神經外科部功能性腦神經科主任湯其暾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表示,李珮菁年輕時發現脊椎長腫瘤,可能是腫瘤已經壓迫到神經,出現大小便難控制、走路不穩、感覺麻木等問題,醫師才會建議她開刀。

湯其暾說,一般而言,腫瘤大多是基因異常導致細胞無次序地亂長,若是惡性就是癌症;人體的脊椎就如同全身神經的「集線器」,頸椎掌管四肢神經的功能、腰椎則掌管下半身神經功能,一旦傷到確實很可能造成癱瘓的後遺症。

然而,早在40年前,台灣醫療才剛剛起步,別說核磁共振、電腦斷層,根本連顯微鏡都沒有,只能大致了解患者脊椎腫瘤的位置和大小,開刀後再以肉眼判斷腫瘤的實際情形,再決定切除的方式。

正因如此,脊椎手術的風險有多高可想而知,湯其暾指出,過去曾聽老一輩的醫師分享,早年開脊椎腫瘤手術就像「拆炸彈」,永遠不知道腫瘤上有哪些神經,也要努力避開血管,以免血流不止。

湯其暾說,過去因止血工具不發達,手術過後如何止血,令許多醫師頭痛不已,16世紀的醫師甚至會在手術前買一塊新鮮的雞胸肉,消毒、切碎後鋪在傷口上,利用肌凝蛋白幫助凝血。

除此之外,也有利用雙氧水、外力止血等方式止血,但要是仍然止不住,則必須犧牲附近的一些組織來保住患者性命,也讓成功率大大降低;以開腦手術為例,早年幾乎是「開2個、走1個」,由此可知脊椎手術成功率也不會高到哪。

湯其暾指出,如今隨醫療技術進步,不僅有核磁共振、電腦斷層,術前也能先畫出神經地圖、擬定手術計畫,術中也有導航系統、碰到神經也會發出警示音。

湯其暾說,以他一年開200至300台脊椎腫瘤為例,平均只有1%的患者可能出現不可逆的神經影響和後遺症,成功率高達70至80%,因脊椎手術導致下半身癱瘓的案例已愈來愈少見。(編輯:黃于)1080306

自殺不能解決問題,勇敢求救並非弱者。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172.30.14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