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若興關稅戰 學者:東協避險需有更多貿易夥伴
(中央社記者黃自強吉隆坡20日專電)美國加徵關稅議題引發地緣政經局勢動盪,學者分析,身為東協主席國的馬來西亞必須提前布局,進入「避險」模式,呼籲應有更多的貿易夥伴,並非僅限於美國,降低「川普2.0」可能為東協帶來的不確定性。
海峽時報(The Straits Times)報導,美國總統川普可能開啟全球貿易戰之際,已有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在沒有美國的情況下,打造經濟合作夥伴關係,當美國設置更高的貿易障礙,其它國家降低貿易壁壘,諸如歐盟過去2個月已達成3項新的貿易協議,馬來西亞是其中之一。
大馬首相安華(Anwar Ibrahim)今年1月訪問歐洲期間,曾與歐洲聯盟執行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主席范德賴恩(Ursula von der Leyen)宣布重啓馬來西亞與歐盟自由貿易協定(MEUFTA)談判。
對於再度入主白宮的川普重啟加徵關稅、晶片科技與供應鏈重組變局,大馬學者關注東協能否處於地緣風暴博弈之外,大馬領導人態度將動見觀瞻。
學者分析說,維持東協中心性(centrality)原則是最佳策略,美國與中國依然是重要貿易夥伴,但大馬要在傳統夥伴之外強化與波斯灣合作理事會(GCC)、金磚國家(BRICS)及其它新興經濟體合作。
馬來西亞北方大學(UUM)經濟學教授林福炎(Hock Eam Lim)受訪指出,川普政府提高關稅,但大馬與東協國家正嘗試與其他國家擴大貿易往來,從川普第一個任期就可以觀察到「重商主義」策略,美國需要的不僅是「對等」,也需要貿易順差而非逆差,因此對其它國家實施關稅措施。
他以東協諸多開發中國家為例,說明大馬需要有更多的貿易夥伴,並非僅限於美國,諸如加入沒有美國的貿易聯盟,這就如同風險管理策略的「避險」模式,希望能在降低風險的同時依然能在貿易風險中獲利。
林福炎認為,沒有一個國家會放棄美國市場,但仍要面對川普貿易戰,只能盡量降低對自己國家殺傷力,藉由增加避險創造利基。
曾於香港、日本與大馬任教多年的巴黎第13大學經濟中心名譽研究員歐陽路易(Louis Augustin-Jean)受訪說,川普2.0的關稅戰說明國際貿易體系正在重新配置,這種現象與區域政治重組並行,從美國到世界其它地區的貿易也將進行部分轉移。
歐陽路易認為,從2022年底就任首相的安華積極發展與金磚國家及中東國家的政治、文化和經濟關係,不僅顯示加入金磚國家明確意願,也有興趣與拉丁美洲經濟交流。雖然大馬能否能夠利用位於南海心臟地帶的海運位置,發展與亞太地區及更遠地區的關係仍待觀察,但美國加徵關稅無疑加速了安華的布局決心。
另外,對於美國加徵關稅,馬來西亞拉曼大學(UTAR)經濟學教授黃錦榮(Chin-Yoong Wong)認為,東協國家之間的貿易往來需要進一步強化。
他說,東協是一個開放區域經濟體,內部經貿往來不過是兩成左右,其餘的都是外部貿易往來,這種現象固然和東協經濟發展脈絡有關,把東南亞視為區域生產樞紐而非消費端重鎮,但隨著川普2.0時代來臨,應重新思考調整,建立東協經濟發展的自主性。(編輯:唐佩君)1140220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