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專家:美重返亞太卻低估中國挑戰 政策失誤釀「失去的10年」

2024/6/28 16:13(6/29 15:48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圖為並列的美國和中國國旗。(路透社)
圖為並列的美國和中國國旗。(路透社)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台北28日電)美國下任總統對中國的政策備受關注。兩位美國外交界專家表示,美國由2011年宣布「重返亞洲」後的10年,是「失去的10年」,原因之一是美國長期低估中國帶來的挑戰,但考慮中國對國際秩序持續威脅,「重返亞太」仍是正確戰略。

美國總統拜登和共和黨競選對手、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今天進行2024總統大選首場辯論。外界關注下任美國總統對中國的政策及美中關係的走向。

美國之音28日報導,兩位美國外交界專家卜威爾(Robert D. Blackwill)和方登(Richard Fontaine)的新著作「失去的10年:美國重返亞洲與中國實力的崛起」(Lost Decade:The US Pivot to Asia and the Rise of Chinese Power)最新出版。

該書表示,從2011年前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政府宣布「重返亞洲」,到2021年左右拜登政府開始將部份重心轉向亞洲的這10年,是「失去的10年」。

書中指出,2011年10月,正值美國發生「911」恐怖攻擊事件10週年之際,美國各界對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充滿厭倦。時任美國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Hillary Clinton)在「外交事務」雜誌發表文章,宣布隨著伊拉克戰爭接近尾聲,美國開始從阿富汗撤軍,美國正處於一個轉折點。

圖為美軍撤離阿富汗時,C-17運輸機載著撤離人員降落美軍位於義大利的海軍航空站。(圖取自twitter.com/DeptofDefense)
圖為美軍撤離阿富汗時,C-17運輸機載著撤離人員降落美軍位於義大利的海軍航空站。(圖取自twitter.com/DeptofDefense)

希拉蕊說,過去10年,美國為這兩個戰區分配了大量資源;未來10年,需要明智地、有計劃地投入時間和精力。因此,美國未來10年最重要的任務之一,是鎖定在亞太地區大幅增加投資,包括外交、經濟、戰略和其他方面。

這就是美國「亞洲戰略轉向」政策,又被稱為「亞太再平衡戰略」或「重返亞太」。

書中總結了「重返亞太」戰略失敗的幾大原因。第一是美國長期低估中國帶來的挑戰;第二是其他地區衝突不斷發生,分散了美國的精力。舊的衝突包括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敘利亞及伊斯蘭國等問題。新的衝突包括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及以色列與哈瑪斯之間的衝突。

第三個原因,是美國歷屆政府對「重返亞太」的具體目標、財政開支、政策細節一直存在分歧。第四是此議題在美國國內關注度過低,導致沒有一任總統給與足夠重視。第五是亞太地區沒有發生類似珍珠港偷襲或「911」恐攻等具爆炸性事件,引起足夠關注度。

這兩位作者認為,美國在2010年代未能對中國日益增長的實力做出充分回應,可能是自1945年以來美國最嚴重的政策失誤。

在此期間,中國的實力和自信大幅擴張,美國國內分歧加深,世界對美國的意圖、持久力和能力的懷疑日益加深,如今美國在亞太所處的位置比宣布「轉向亞太」時更弱。

該書總結,在目前和可預見的未來,中美之間都不存在任何可以達成的「大交易」。美國和中國有不同的歷史、政治文化、價值觀、國家利益、長期外交政策目標及對國內和國際秩序的看法。兩國政府目前都在爭奪印度太平洋地區的主導地位,雙方都需要高品質的外交,以避免災難。

不過,兩位作者都認為,考慮到亞洲在經濟和外交上關鍵的重要性,及中國對國際秩序的持續威脅,即使經歷了失去的10年,「重返亞太」戰略仍是美國正確的戰略,也應是美國外交政策的基礎。(編輯:陳鎧妤/唐佩君)1130628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請繼續下滑閱讀
美卡爾文森號搭載F-35領銜 環太軍演集結29國重裝機艦
172.30.14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