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經濟如何「去中化」 學者建議學韓國
(中央社記者田習如布魯塞爾1日專電)歐洲智庫學者艾西亞建議歐盟在降低對中國依賴上可參考韓國,尤其德國與韓國經濟結構及對中貿易模式接近,而韓國早自2016年薩德事件後就開始對中「去風險化」,包括限制中國綠能產品進口。
布魯塞爾歐洲暨全球經濟研究所(Bruegel)資深研究員艾西亞(Alicia García-Herrero)2月29日發表專欄文章,分析韓國經驗對歐洲聯盟(EU)的啟示。
她首先指出,韓國與德國過去都受惠於中國對其機械、化學、汽車零組件的龐大需求,韓國半導體更是對中國出口的最重要產品。2003年起中國成為韓國最大貿易夥伴,韓國享有大量貿易順差,而全球主要經濟體只有韓國和台灣對中國享有大幅順差,皆拜晶片之賜。
但2016年韓國接受美國部署「終端高空防衛系統」(THAAD,又稱薩德反導系統),引發中國激烈貿易報復,從零售到「韓流」娛樂業都遭殃。艾西亞表示,韓國如何能停止中國長達一年的貿易報復並保住薩德系統,對歐洲是重要一課。
當年韓國的策略其實就是如今的熱門詞彙「去風險化」(de-risking)。這一詞從去年3月歐盟執行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主席范德賴恩(Ursula von der Leyen)提出後在國際流行起來。
艾西亞分析,當時韓國零售和半導體兩個關鍵產業從中國分流到其他鄰近國家,也有小部分回流本國。以韓國最大連鎖百貨集團樂天(Lotte)為例,即便2017年中韓關係已回溫,樂天仍在2018年撤出中國,使得中國失去一個可對韓國施壓的重要來源。
她強調,樂天轉向更具消費韌性的東南亞市場,之後在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下更證明比中國市場可靠。至於半導體,則因為依賴關係來自中國對韓國,形同掐住中國若欲再次報復韓國的咽喉。
到了2023年,韓國對中國的長期貿易順差變成逆差,因為對中出口大減20%。艾西亞指出,這一方面來自美國先進半導體對中出口禁令,另一方面則是中國也有能力製造的傳統半導體生產過剩。
與此同時,美國則成為韓國最重要的貿易夥伴,韓國大企業三星、現代汽車、樂天都增加對美投資。
艾西亞指出德國與韓國對中貿易的重要變化,兩國對中國都突然在短期內出現大量貿易逆差,德國是在2022年,破壞了原本的長期穩定狀態。但韓國來自中國的進口量下跌8%,包括以環保原因限制中國綠能產品,例如無法回收的中國鋰電池不得進口。相對的,德國對中國進口品的大門依然敞開,自2021年起大量從中國進口太陽能板、電動車等。
她總結韓國經驗提供給歐洲三個教訓。首先是一個非常互補的經貿關係也可能輕易就轉變成競爭或對手關係;其次是因應中國貿易報復行為除了「去風險化」,包括產業回流(reshoring)和近岸外包(nearshoring),還有在特定科技領域達成不可或缺的地位。
最後一點,艾西亞指出,韓國的例子顯示,引導企業走上正確方向需要拿出政治領導力。(編輯:郭中翰)1130301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