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國藝獎得主吳瑪悧實踐美學教育 把藝術家帶進社區

2024/1/3 17:52(1/3 19:11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國家文藝獎美術類得主吳瑪悧(中)投入參與式社群藝術20年,近期也致力於社區藝術和環境生態行動與實踐,期盼藝術作品能走出美術館,連結民眾及社區的關係。(公視提供)中央社記者葉冠吟傳真  113年1月3日
國家文藝獎美術類得主吳瑪悧(中)投入參與式社群藝術20年,近期也致力於社區藝術和環境生態行動與實踐,期盼藝術作品能走出美術館,連結民眾及社區的關係。(公視提供)中央社記者葉冠吟傳真 113年1月3日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葉冠吟台北3日電)藝文節目「藝術很有事」最新集將鏡頭轉向國家文藝獎美術類得主吳瑪悧,觀察創作歷程超過40年的她,如何投入參與式社群藝術,把各領域藝術家帶進社區,和居民們共同創作。

公視今天發布新聞稿分享,吳瑪悧是台灣當代藝術領域極具代表性的藝術家之一,1980年代從德國念完書回到台灣時,剛好是解嚴前,社會風氣動盪,促使她思考藝術與現實間的關係,創作許多批判、嘲弄、挑戰威權符號與體制的作品。但作品並非一味地對立,而是呈現對社會的關懷與細膩情感。

日前她在高雄市立美術館舉辦個展「盪」,就包含多層次意涵,可以是遊蕩,也能是盪鞦韆的盪。

作品「盪」在美術館內陳列兩個鞦韆,其中一個擺滿了搖搖欲墜的碗盤,顯示與制度或系統形成一種對話,是非常危險的關係;另外一個鞦韆開放民眾體驗,改變參訪者對於美術館空間的感受,不再只是純看作品,彷彿置身遊樂場般,將身體感投入於美術館,重新定義藝術在生活中的角色。

投入「參與式藝術」20年,吳瑪悧近期也致力於社區藝術和環境生態行動與實踐。她表示,「後工作室」的創作形態,就是藝術家離開傳統個人創作空間,走入不同的社區、環境及各種可能的地方去創作,認為將藝術家送到各社區,在製作或發展的過程也能讓社區共同參與。

吳瑪悧就以進駐金門烈嶼的藝術家林羿綺為例,不僅透過藝術家的眼睛看到金門更深入的地方,在拍片同時也教導年輕學子技術,未來能繼續發現社區裡更多值得被記錄的事物。

本集將於4日晚上11時在公視播出,5日晚上8時於「藝術很有事」YouTube頻道上架。(編輯:張雅淨)1130103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