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世博會倒數4 / 大阪世博想像未來:AI服務人類、客製化培養肉上餐桌[影]
2025年世界博覽會將在日本大阪舉行,11月30日邁入倒數500天,早鳥票正式開賣。這是日本第3度舉辦世博會,也是繼東京奧運以來再次舉辦國際性活動。大阪關西世博經歷預算飆漲、多國退出,以及籌辦進度落後等負面消息,能否繼東奧後打出成功雪恥仗,備受各界關注。
(中央社記者戴雅真東京3日專電)日本為2025年大阪關西世博會設定主題為「為世間生靈謀劃未來社會」,充滿對未來世界想像。日本機器人教父石黑浩想像50年後,應是人工智慧為人類服務的世界;教授松崎典彌則設想餐桌上可能出現客製化培養肉。
石黑浩「生命的未來」展示館
日本在世博會的8個核心展館分別由8名製作人負責,以「生命的光輝計畫」(Brilliance of Life Project)為主題,邀請製片人河瀨直美、劇作家小山薰堂、石黑浩等人領導,以「擁抱生命」、「生命的循環」、「生命的共鳴」等為題,提供各種體驗。
大阪大學教授、ATR石黑浩實驗室客座主任石黑浩負責「生命的未來」(Future of Life)展示館。他說,50年前的大阪世博取得巨大成功,但當年大家在乎的只有科技,不在乎環境,也不在乎人類的未來,「如今人類才終於開始體認到,我們必須為人類的未來負責」。
然而,人類手上有太多科技可以應用,石黑浩表示,他的展示館目的是打造「未來」,讓大家體驗一下50年後的世界,預計將展示7個未來的生活場景,讓大家對未來有更具體的想像。
至於人工智慧(AI)會不會取代人類的爭議,身為日本仿真機器人鼻祖的石黑浩認為,人類之所以優於動物,就是人類具備科技,也因此人類永遠無法與科技、機器及AI切割,「就像我們現在老是在使用智慧型手機、手機幾乎等同於大腦的一部分一樣」,現在是用手機來分擔工作,未來則是用機器人。
他請出他的「仿真機器人」來回答問題。機器人「石黑浩」被問到想不想要統治人類時說,「不,我的目標不是要讓自己超越人類,我反而對理解人類感興趣,以及如何利用科技來提升我們的生活與社會」。「科技和AI的發展,不見得需要取代人類,反而開啟了陪伴與協助的新可能性。」
量身打造肉品的未來餐桌?
隨著世界人口增加,人類對蛋白質的需求量提高,但增加牲口的飼養數量,卻可能帶來環境問題。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數據,「全球畜牧業飼養家畜的二氧化碳總排放量為每年71億噸,占所有人為溫室氣體排放量的14.5%」。
因此,大阪大學研究所工學研究科教授松崎典彌與民間企業合作,以3D列印技術生產「培養肉」,最終目標是降低製作成本達成量產,希望對世界糧食短缺與環境問題提供解答。
不同於過去沒辦法模仿牛肉質地或結構的人造肉,培養肉透過採集牛等動物身上的細胞來生產。松崎典彌說,目前大家食用的肉有動物的肌肉與脂肪,若想要複製肉塊,就需建構同樣的組織,先製作肌肉纖維、脂肪、血管組織,再利用3D列印技術組成細長的纖維狀後綑綁起來,一塊肉就完成了,「當然,這過程絕對不簡單」。
參觀松崎典彌在大阪大學的實驗室,裡頭擺著島津製作所為實驗專門打造的儀器,他們的目標是透過3D列印技術,創造出有完美油花、可媲美「和牛」的培養肉。
之所以把「和牛」當目標,是因和牛有較多的單不飽和脂肪酸,被認為對人體更健康,也就是和牛的油酸(Oleic acid)。油酸的脂肪熔點只有攝氏13.4度,肉質更嫩,這也是為何用手指摸頂級的牛肉,脂肪會在手上化開的原因。
松崎典彌表示,透過3D列印技術,不但有可能複製出肉類結構、打造出美麗的油花,甚至還可以針對脂肪和肌肉進行調整,量身打造出一塊專屬的肉品。
在2025年大阪關西世博會,松崎典彌希望展現「未來廚房」樣貌。在他的想像中,未來肉類產業鏈從肉的細胞分離開始,接著培養、3D列印、品管、包裝、運送。
民眾購買肉類時,可以憑個人口味,訂製想要的脂肪比例。今天想吃肥一點,就來一塊脂肪30%肉品,為了健康希望吃瘦一點的肉,也可依喜好下單,甚至想吃魚肉混蝦肉、和牛混澳洲牛也沒問題,一個指令就可完成。
松崎典彌說,希望未來能不用殺死動物就有肉可吃,並推廣這項技術到世界各國,讓每家的餐桌上都有能客製化肉品的機器。(編輯:張芷瑄/郭中翰)1121203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