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台海局勢升溫 吳介民投書外媒:維持現狀日漸困難

2023/11/18 00:18(11/18 09:01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圖為10月3日台北橋沿途插滿國旗,旗幟隨風飄揚。(中央社檔案照片)
圖為10月3日台北橋沿途插滿國旗,旗幟隨風飄揚。(中央社檔案照片)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台北17日綜合外電報導)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專任研究人員吳介民投書「外交家」(The Diplomat)指出,對於台海維持現狀的不同解讀在承平時期可以並存,但隨著緊張局勢升溫,維持平衡會變得日漸困難。

吳介民近日投書英文時事雜誌「外交家」,標題為「 台灣:維持現狀的矛盾」(Taiwan: The Paradox of Preserving the Status Quo)。

內文提到,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15日晚間舉行備受矚目的領袖峰會時,台灣議題獲得特別關注。數十年來,美中台三方全都藉由實際上擱置這項議題來彼此解決這項問題,但這情況可能不會持續太久。

維持現狀是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維護台海和平穩定的關鍵因素。長久以來,它一直是一致的概念,類似於秘方,幫助相關各方達到平衡狀態。然而,近年來中美對抗,還有中國在西太平洋及台灣海峽的威脅與日俱增,這個曾經穩定現狀的口號正喪失優勢。

一個現狀,三種解釋

核心問題之一是美中台三方對於「現狀」的定義都不同。美國認為,維持「現狀」是維繫該地區和平與繁榮的方法。

正如美國在台協會(AIT)處長孫曉雅(Sandra Oudkirk)最近受訪所說:「維持現狀可確保台灣和世界的和平、穩定與繁榮…美國長期遵循根植於台灣關係法、美中三公報及六項保證的『一個中國』政策。此政策的基礎是所謂的『現狀』。」

對台灣而言,總統蔡英文的「四個堅持」最能代表對於現狀的主流解讀。

蔡總統曾於2021年國慶大會說:「我們堅持自由民主的憲政體制,堅持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堅持主權不容侵犯併吞,堅持中華民國台灣的前途,必須遵循全體台灣人民的意志。」

中國優先標榜「一個中國原則」,並沒有明確使用「現狀」一詞。北京堅稱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且有權「統一」台灣。

總而言之,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台灣事實上的獨立 以及北京的一個中國原則,代表各方對於現狀的不同解讀。這些解讀在承平時期共存,但隨著緊張局勢升溫,維持平衡變得越來越困難。

所謂的現狀最終取決於以公報框架和一個中國政策為基礎的交往政策(engagement policy),不幸的是,這種平衡狀態已經有所傾斜。

現狀遭侵蝕

台灣海峽現狀的惡化,從根本上來說是因為中國的崛起 、中國挑戰美國在該地區霸權的意圖以及美國對中方挑戰的反應所形成。當前局勢與美中雙方40年來保持的戰略接觸形成鮮明對比。

在本質上,中國軍機例行侵擾台灣防空識別區(ADIZ)並飛越海峽中線,只是中國新取得經濟和軍事實力之後的自然發展。

習近平曾明確指出,「九二共識」沒有中華民國存在的空間,中國也從未放棄武力統一的可能性。不過,習近平反而像前中國領導人鄧小平一樣,強調「一國兩制」的台灣解決方案。

所有這些最近的情勢發展,對於台灣的安全和生存構成嚴峻挑戰。

輿論有變化

在這樣的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中,台灣民眾態度有了微妙的轉變。過往,各界普遍認為在思索台灣的國家地位時,大多數民眾更傾向維持現狀。然而,更精細的研究設計揭露人民態度的改變。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中國效應研究小組」進行調查,要受訪民眾在「統一」、「維持現狀」、「獨立」 三個選項做出選擇,結果顯示2020年和2021年,傾向於獨立的受訪者多於傾向維持現狀,但在2022年,傾向維持現狀的受訪者又變成最多。

這項趨勢表明,儘管維持現狀仍是首選之一,但不再像以前那樣一直是最受歡迎的選擇。此外,年輕一代(18-34歲)對獨立思想的支持最為引人注目,在2020年達到68.2%的高峰。這反映自2014年太陽花學運以來,年輕人反中公民運動的結果。

吳介民指出,他們跨越傳統的問題,再設計一個新的問題來調查民眾對於未來的看法:「您認為未來兩岸關係最可能的結果是什麼?」

結果顯示,只有少數受訪者認為維持現狀是可能的結果,認為台灣會獨立或被統一已成為多數人的看法。

2022年調查顯示,32%受訪者認為台灣最終會被中國併吞(統一),46%預期台灣最終會獨立,只有15%認為現狀能持續下去。(圖取自吳介民臉書facebook.com)
2022年調查顯示,32%受訪者認為台灣最終會被中國併吞(統一),46%預期台灣最終會獨立,只有15%認為現狀能持續下去。(圖取自吳介民臉書facebook.com)

從2020年以來,受訪者認為台灣會獨立一直獨占鰲頭。人們瞭解,台海現狀正在消失,他們認為這是暫時的,而不是持久的選擇。

2022年,32%的受訪者認為台灣最終會被中國併吞(統一),46%預期台灣最終會獨立,只有15%認為現狀能持續下去。

這種公眾情緒轉變反映出的看法是,維持現狀未來不再是可行選項。這是否顯示人們對現狀感到不耐煩,因此努力爭取獨立或統一?

吳介民對上述發現的進一步解讀是,在中國不斷採取獨斷政策,接著引發台海危機後,很大一部分民眾對捍衛民主和自治的決心更加堅定,但也有一群人屈服於「被統一」的命運,這群人較少,但數量仍然可觀。

民調的兩極化顯示,現狀是無法維持的選項。整體而言,2019年香港反送中運動震驚台灣後,台灣輿論對兩岸關係的看法已發生巨變。

如今,台灣即將在2024年1月選出下屆總統。北京當局正加強威脅,透過其安插的代理人,以影響台灣政黨政治轉向對其有利的方向。(譯者:陳彥鈞、陳正健/核稿:徐崇哲)1121117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請繼續下滑閱讀
國安局:目前未見台海戰爭一觸即發情報
172.30.14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