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斡旋伊朗沙烏地復交 美中地緣博弈更複雜
(中央社華盛頓10日綜合外電報導)中國斡旋伊朗與沙烏地阿拉伯這對伊斯蘭宿敵復交,中東地緣政治邁入新階段。美媒認為這是北京願意發揮影響力解決外國爭端的明證,卻也標誌美中地緣博弈將更複雜。
「華爾街日報」報導,在中國居間下,沙烏地與伊朗今天發布聲明同意恢復2016年中斷的外交關係。為推動協議成功,中方在北京主持為期4天、事前並未宣布的伊、沙會談,讓各方得以達成協議。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後疫情時期出訪的其中一站便是去年12月赴沙烏地,上月又在北京歡迎伊朗總統萊希(Ebrahim Raisi)到訪,是習近平今年接待的第一場國是訪問。
外交政策分析人士指出,這項意外發展讓華府意識到,儘管美國在中東具有歷史性角色且有軍事力量,但中國在中東的經濟和外交力量正在崛起。有別於過去北京所參與諸如伊朗核協議與限制北韓發展核武等會談,促成伊沙復交讓北京標榜的國關新模式取得實據。
美國在中東的軍事、援助提供與政治影響力仍無庸置疑,但中國靠投資與基建快速擴張,成為中東的最大貿易夥伴,並憑藉世界最大能源進口國拉近與產油重鎮中東的關係,讓自身角色更形吃重。
華府智庫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全球中國中心(Global China Hub)非常駐研究員、精研中國區域影響力的以色列學者陶文亞(Tuvia Gering)說:「美國曾是當地不可少的力量,但如今中國是中東不可或缺的力量,這是事實。」
中國上月底提出「關於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中國立場」盼推動俄烏和談,遭西方抨擊無助通往和平。即便如此,這份12點聲明文件獲許多開發中國家買單,而北京對這些國家的影響力也更多。
曾任職美國駐中、駐沙使館高層的傅立民(Chas Freeman)說:「連同這次伊沙復交與其他事情,這代表一味駁斥中國能成俄烏潛在和平推手是個錯誤。」
不過「華爾街日報」認為,伊沙復交協議不全然對中國有利,對美國也有潛在好處,因為更穩定的中東有助平息像葉門等地的衝突,華府就能騰出更多軍力轉到亞太嚇阻北京耀武揚威。
陶文亞指出,中國成功斡旋伊、沙的真正考驗在於協議後續很可能因兩個伊斯蘭宿敵間薄弱的基礎而破裂,「成功需很多因素累加,敗事卻只需一丁點原因」。
「紐約時報」報導,根據伊朗與沙國的聯合聲明,兩國將恢復中斷7年的正式關係,2個月內相互重開使館,並確認彼此「相互尊重國家主權、不介入對方內部事務」。
伊朗與沙烏地兩個伊斯蘭國家間的競爭長年影響中東的政治和貿易。以遜尼派穆斯林為主的沙烏地與什葉派為主的伊朗,彼此間宗教矛盾甚深,也在葉門、伊拉克、黎巴嫩等地大打代理人戰爭,但紐時認為伊、沙此時化解對立其實有跡可循。
沙烏地帶領的聯軍自2015年介入葉門內戰,與伊朗撐腰的激進組織「青年運動」(al-Huthis)打得兵疲馬困;伊朗則經歷長達數月的反政府示威動盪,此時與老對手化敵為友無疑可大鬆口氣。
對美國而言,紐時認為伊沙復交協議代表華府不能想當然爾還自認能對沙烏地和中東施加強大影響,沙國作為美國盟邦近年已在走更獨立外交路線,中國作為崛起的超級強權則正在全球拓展貿易和外交關係。
有別於華府始終視伊朗為敵手,北京則分別與伊朗、沙烏地深耕關係,且有別於美國官員,中國官員從不拿人權說事。
哈佛大學貝爾佛科學暨國際關係研究中心(Belfer Center for Science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沙國籍研究員阿里亞亞(Mohammed Alyahya)表示,伊沙復交協議反映中國在中東的戰略影響日增,事實是中國已有諸多籌碼應對伊朗、與沙國的經濟關係也極為深厚,「中東出現的戰略真空,看來中國人已懂得如何充分利用」。
大西洋理事會中東計畫非常駐高級研究員傅爾頓(Jonathan Fulton)表示,中國有40%的原油從波斯灣進口,希望中東穩定。
傅爾頓說:「北京採取聰明作法,利用戰略夥伴關係在伊朗與沙國厚植外交,不像美國只會拉一邊打一邊,從而制約自身外交力量。」(譯者:陳亦偉)1120311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