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烏克蘭受困穀物多飼料 糧荒得解猶未知
(中央社貝魯特11日綜合外電報導)俄烏達成穀物出口解封協議後,首批離開烏克蘭港口的穀物卻遭原先的黎巴嫩買家取消訂單。美聯社指出,因戰爭受困烏克蘭穀物很多是牲畜飼料,能否緩解糧荒不無疑問。
烏克蘭大使館表示,運抵黎巴嫩的穀物正在尋找新買家。基輔當局8日時宣稱,數以百萬噸因戰爭被困於倉庫及港口的穀物得以出港,有望大幅改善全球糧食供應狀況。
俄烏戰爭導致2000萬噸穀物困於烏克蘭境內。俄、烏、土耳其與聯合國7月下旬達成穀物出口解封協議,貨船「拉佐尼號」(Razoni)8月1日駛離烏克蘭敖德薩港(Odessa),成為達成協議後首艘得以出港的穀物船,讓世界對緩解非洲、中東和部分亞洲地區的糧食危機燃起一絲希望。
然而美聯社引述專家指出,「拉佐尼號」運載的2萬6000多噸玉米為養雞之用,大部分受困於烏克蘭的穀物也是動物飼料,並非供人食用,對緩解像索馬利亞和阿富汗等國恐面臨的飢荒幫助有限。
烏克蘭雖然是開發中國家小麥、大麥、玉米及葵花油的主要供應國,但實際僅佔國際小麥貿易的10%,受困烏克蘭港口的船隻得以出港並運糧雖具象徵意義,但內容與出貨量尚難緩解市場對糧荒的擔憂。
此外,目前也幾無跡象表明,仰賴像世界糧食計劃署(WFP)等聯合國機構分撥的世界窮苦人口,能很快拿到烏克蘭小麥。俄烏開戰前,世界糧食計劃署用於援助各地的糧食有一半是向烏克蘭購買。
根據俄、烏等各方的解封協議,一部分(並非全部)得以出港口的穀物將運往糧食不充裕的國家。
天主教救濟會(CRS)駐肯亞的農業與市場顧問費瑞斯(Shaun Ferris)表示,非洲民眾可能還得等好幾週才得見新到港穀物,且需更長時間才能看到高糧價有所緩解。天主教救濟會是世界糧食計劃署分撥糧食的合作夥伴之一。
俄國侵烏後,包含索馬利亞在內等非洲國家被迫以較高的價格改向印度、土耳其、巴西等一些非傳統購糧夥伴買糧。
費瑞斯表示,誰能成為第一波烏克蘭穀物的受惠者雖取決於人道需求,但現有商業安排和商業利益因素也不容忽視,包括誰願付最多錢買,「烏克蘭不是開善堂的,他們會尋求在市場上拿到最好的價格,以支撐脆弱的經濟」。
俄國的塔斯社(TASS)報導,穀物出口解封協議7月22日達成後,已有12艘船得以從敖德薩、伊利喬夫斯克(Chernomorsk)、尤芝尼(Yuzhny)等3座烏克蘭黑海要港開出,8月1日以來已輸出37.5萬噸農產品,但莫斯科方面對協議實際效果有所疑慮。
俄方指出,像第一艘出港的船「拉佐尼號」抵達黎巴嫩後遭棄單,原因就是黎巴嫩要的是小麥而非飼料用玉米。
俄國外交部資訊與新聞處副處長涅恰耶夫(Ivan Nechaev)今天在莫斯科說:「不幸的,目前根據協議離港的船裡沒有一艘有到非洲或南亞瀕臨飢荒的國家,反大多開到西方國家港口,大部分出口品也非小麥,而是玉米與葵花油,不禁讓人懷疑西方一直喊解封協議攸關世界糧食安全的說法何來。」(譯者:陳亦偉)1110812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