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icron為患 唐獎得主張鋒看好科學戰勝疫情
(中央社記者尹俊傑麻州劍橋30日專電)COVID-19新變異株Omicron導致疫情回溫,曾獲唐獎生醫獎的美籍華裔生物學家張鋒仍抱樂觀心態,認為科學有助傳染病監控、疫苗迅速研發,疫情能在不久的將來落幕。
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大流行即將邁入第3年,全球超過500萬人染疫喪命後,最早在南非發現的變異病毒株Omicron近期迅速傳播,突破性感染病例與日俱增,多國原本因廣泛施打COVID-19疫苗而漸回正軌的生活步調再度被打亂。
世界衛生組織(WHO)去年11月下旬將Omicron列為「高關注變異株」後不久,張鋒在位於麻薩諸塞州劍橋(Cambridge)的實驗室接受中央社專訪,面對Omicron為疫情投出「變化球」,他仍抱持樂觀心態。
張鋒說,COVID-19疫情爆發後,科學在解決人類社會重大問題上發揮重要作用,新型冠狀病毒快篩程序開發、檢測量能擴大、mRNA疫苗迅速研發問世,都對疫情因應措施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他說:「我很樂觀,這場傳染病大流行會在不久的將來結束。」
張鋒認為,這場百年大疫也是科學家通力合作的契機,這對科學研究至關重要。展望未來,他期望科學家在COVID-19疫情期間所知所學能應用到傳染病監控領域,在疫苗迅速研發的根基上持續進步,以利人類社會加強監控、預防日後傳染病大流行。
時間拉回2020年3月,COVID-19疫情迅速升溫,全美各地在檢測量能不足、醫療院所不堪負荷的情況下,紛紛以嚴厲的封鎖措施防止疫情進一步惡化,眾多企業辦公室幾乎一夜之間成為禁地,轉為遠距辦公模式,這也對張鋒的研究產生衝擊。
他回憶說,COVID-19疫情爆發初期,研究團隊為阻絕病毒傳播而關閉實驗室,在家工作一段時間。這影響已啟動的研究計畫,相關實驗中斷、所有試劑丟棄,團隊成員盡所能將工作轉向資料分析及運算研究。
張鋒說:「所幸影響只是短暫的。幾個月後,我們開始設法讓研究人員工作時彼此拉開距離,限制病毒傳播。此外,麻省理工學院(MIT)定期病毒檢測,有利於我們持續監控傳染情況,儘快隔離染疫者。」
COVID-19難以防範之處在於無症狀患者也有傳染力,病毒檢測因而成為關鍵的抗疫工具之一,張鋒與研究夥伴最著名的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也在疫情期間派上用場。
他說,COVID-19大流行前,研究團隊就在開發基於CRISPR蛋白的診斷技術,以CRISPR系統偵測病毒或其他病原體核糖核酸(RNA)或去氧核糖核酸(DNA)特徵的SHERLOCK技術應運而生。疫情爆發時,許多研究人員與醫生以電郵或電話聯繫他,詢問是否在開發COVID-19診斷技術。
張鋒當時從新聞得知快速、高靈敏檢測嚴重缺乏,決定改變SHERLOCK技術用途,研究團隊開發協定投入COVID-19病毒檢測,供其他研究人員與臨床醫師使用,泰國就有一所醫院獲准運用SHERLOCK檢測分診到院的病患。
原版SHERLOCK技術靈敏度雖高,但使用上存有挑戰。張鋒解釋,SHERLOCK作為單一步驟檢測較理想,而非歷經不同階段實驗處理,因此,研究團隊開發稱作(STOP) COVID的新協定,使用起來容易許多,且已化為裝置與檢測工具。團隊成立的新創公司期望加快臨床試驗與製造過程,讓普羅大眾能早日使用。
40歲的張鋒生於中國河北省石家莊市,幼時隨家人移民美國,2004年獲哈佛大學化學及物理學士學位,2009年取得史丹佛大學化學及生物工程博士學位。他現任MIT神經科學教授,並在MIT與哈佛大學合作的生物醫學實驗中心布洛德研究所(Broad Institute)任職。
張鋒2016年與共同發展CRISPR/Cas9系統、帶動基因編輯革命的夏彭提耶(Emmanuelle Charpentier)、道納(Jennifer Doudna)榮獲第二屆唐獎生技醫藥獎。
唐獎邁向10週年,張鋒提前說「生日快樂」,祝賀唐獎在表彰科學、提升大眾科學意識上發揮重要作用。
張鋒提到,當年赴台參與唐獎活動時與學生與其他民間人士互動,留下深刻印象,「能接觸他們,試著讓他們了解科學有多令人興奮、潛在用途與影響力有多大,我認為這非常有益」。
張鋒說:「唐獎在鼓勵這種對話上做得很好,試著讓更多人關注科學、參與科學。我認為,長遠來說,這些會產生豐碩成果,因為這會激勵年輕學子接觸科學,進而成為科學家,帶來許多對世界產生正面影響的新發現。」(編輯:黃自強)1110330
- 2022/04/18 14:02
- 2022/04/18 13:32
- 2022/04/18 11:29
- 2022/04/18 09:29
- 2022/04/18 08:18
- 2022/04/16 15:27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