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結構決定美中衝突 拜登只能改變程度與形式
(中央社記者沈朋達台北22日電)近年美中關係急劇惡化,學者吳玉山今天表示,即便川普(Donald Trump)下台,權力轉移的結構仍決定美中衝突,拜登(Joe Biden)能改變的只是衝突的程度與形式。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22日舉行「2017-2021年川普政府美中台關係及其影響」演討會,中研院院士吳玉山在會上的主題演講中,作上述表示。
吳玉山在題為「檢視川普主義」的演講中,闡釋美國前總統川普崛起的美國國內經濟發展、重分配等因素,並檢視川普時代的單邊主義外交政策,和權力轉移下的美中衝突。
拜登就任一年多,美中關係並未改善。吳玉山指出,拜登就任美國總統後,可能因他的個性、政策改變衝突的程度和形式,但無法改變因權力轉移結構所決定的美中衝突格局。
他也指出川普和拜登時代中美衝突的不同:在議題上,川普重視經濟甚於戰略,強調傳統產業的重商主義;但拜登則相反,更重視科技競爭優勢。
相較於川普追求「速效」,拜登則將視野放得更遠。而不同於川普為追求「美國第一」不惜和盟友決裂,拜登則更強調和盟友的聯合行動。
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系主任張登及則在會中回顧2016至2021年,中國核心國際關係期刊中具代表性作者的文章,分析中國對川普經貿、安全政策的評估。
在經貿方面,張登及指出,中國學者認為經貿已從中美關係的「壓艙石」變成「導火索」。以往經貿可穩定許多雙邊分歧,但這樣的期待隨著貿易戰開打而落空。
中國學界一開始歸因於川普強調經濟優先和「速效」的思維,但後來認知到這背後有美國國內經濟發展不均的深層社會因素。
在安全方面,張登及說中美從「假朋友」變成「真敵手」。中國學界認為,川普任內初期原想藉中國協助處理北韓議題,但最終失敗。之後,被認為針對中國、醞釀許久的印太戰略逐漸成形。
中國學界認為,中美的安全領域已從原本有限的台灣、北韓和伊朗等議題,全方位蔓延到網路和金融科技層面,形成「全域威懾」。
展望未來,張登及發表的會議論文認為,隨中國經濟及軍事力量上升,美中已進入權力轉移的高危階段,美國也被迫強力回應中國的挑戰以在盟友間立威信。
而當前美中的競爭關係比以往蘇聯和美國還廣泛,也更難管控衝突。且兩國內部都面臨經濟社會發展困境,更可能強化雙方衝突的趨勢。(編輯:邱國強)1110322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