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派專欄 專家:印尼疫情嚴重低估 恐燒至8月
推薦閱讀
印尼今天起在爪哇島、峇里島實施2週緊急措施(PPKM Darurat),盼藉減少人流,將單日確診降到1萬例以下、陽性率由目前的22%降到10%以下。
印尼6月24日首度出現超過2萬例確診;7月2日通報新增2萬5830例,再創新高,過去9天有8天的確診破2萬例。另7月2日通報539人死亡,同樣是新高,累計5萬9534人不治。目前有26萬7539人在治療或隔離,13萬5043個疑似病例。
領導印尼醫學會風險減緩小組(Risk Mitigation Team of Indonesian Medical Association)的醫師阿迪布(Mohammad Adib Khumaidi)6月30日指出,雅加達及近郊唐格朗(Tangerang)等西爪哇城市、萬隆(Bandung)、日惹(Yogyakarta)和東爪哇的泗水(Surabaya)等地醫院都已滿載。
阿迪布接受中央社訪問指出,這些醫院的隔離病床9成已滿,加護病房則是全滿,儘管有調度醫療資源的整合性危機管理系統,仍很難找到加護病房。開設加護病房不像隔離病房容易,還需要呼吸器、經重症醫學訓練的人力等照護資源。
阿迪布說,很多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患者需要加護病房,「醫生面臨讓誰進加護病房的難題,這是很困難的選擇」。醫院有太多需要緊急照護的患者,但醫療能量不足,「我們的處境非常兩難,難以決定誰優先使用加護病房」。
阿迪布說,醫院對相關用藥、呼吸器和氧氣筒有高度需求,當局必須確保即時供應。醫院能量有限,必須讓患者知道,什麼情況下能自我隔離,但仍須接受醫護人員以視訊等方式監控,避免有狀況而太晚就醫。
印尼這波疫情自5月中開齋節後急速升溫,任教於澳洲格里菲斯大學(Griffith University)環境與公衛中心的印尼流行病學專家布迪曼(Dicky Budiman)1 日接受中央社訪問時指出,由於印尼的篩檢率仍低,追蹤疑似患者的能力也不足,「政府的疫情資訊無法反映社區實際的染疫狀況」。
布迪曼指出,根據他的研究,「現在每天至少有10 萬人確診」,政府公布的單日確診「大約只有社區實際感染數量的15%」。研究模型推估,如果沒辦法有效控制疫情,這波疫情高峰將在7月底或8月中,屆時單日可能有接近50萬例新增確診。
根據「用數據看世界」(Our World In Data)至6 月28日統計,印尼最近7天的平均篩檢率已是疫情後的最高點,但每千人仍只有0.31人篩檢,低於世界衛生組織(WHO)每千人至少有一人篩檢的建議。印尼75%的省分低於上述標準。德國統計網站statista指出,在全球累計確診最多的31國中,印尼的篩檢率排名倒數第4。
布迪曼說,印尼大部分的群聚在社區,「我們無法找出這些患者,這是最主要的問題」。政府必須緊急採取行動,防止醫療體系崩潰。「現在已是非常緊急的狀態,是時候『封城』了」,至少疫情嚴重的爪哇島、峇里島,情況同樣令人憂心的馬杜拉島(Madura Island)及蘇門答臘(Sumatra)部分地區必須封城。
布迪曼建議印尼政府採取「家戶拜訪」(home visit)策略,強力介入社區,對疑似患者提供免費篩檢,並追蹤接觸者,讓他們就醫或隔離。如果地方政府沒有經費提供免費篩檢,也應讓疑似患者隔離,這是中斷病毒傳播的重要作法。
他表示,很多印尼人生病時會在家裡用他們習慣的方式自己治療,不只是因為看病要花錢,而是一種文化。如今約80%至85%的案例是透過家庭或社區感染,政府必須深入到社區,「在早期階段找出疑似患者」,才能快速控制疫情。
印尼3日起實施的緊急措施,要求非重要產業或非必要產業員工全數在家上班;餐飲業禁內用,並且只能營業至晚上8時;購物中心等商場停業;長程運輸須出具至少打一劑疫苗的證明等。這項政策沒有限制民眾外出,也沒有禁止路邊攤等小販做生意。
布迪曼指出,如果封城,民眾只能在有看病、採買食物需求或基於安全理由,以及做篩檢、打疫苗時才外出。根據他的研究模型推估,封城一個月,單日確診可望能減少80%,死亡人數可望減少60%。
對於外界質疑政府僅採取緊急措施是否足夠處理疫情,印尼衛生部長布迪(Budi Gunadi Sadikin)2日與雅加達外籍記者聯誼會(JFCC)線上座談時指出,從公衛的角度,封城比較快有效,「持平而論,緊急措施不是最理想的,但至少我們前進一步」。
布迪說,印尼政府作出緊急措施決定前,總統佐科威(Joko Widodo)曾要他到貧民社區了解民眾的想法。那邊的生活可能是「10個人住一個小房子,兩個家庭共用一個浴室」。「他們跟我說,『部長,我們需要賺錢生活』。」這是政府考慮的層面之一。
布迪說,中上階級民眾希望政府越快封城越好,但對金字塔底層的民眾來說,封城像「地獄」一樣令人害怕。
至於預期疫情何時趨緩,他說,答案在於民眾是否自律、落實防疫,並且要加速篩檢和追蹤接觸者,否則需要更長時間才能脫離疫情。(編輯:高照芬/馮昭)1100703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