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異域的不解之緣 台灣人在泰緬邊境創立社會企業
(中央社記者呂欣憓美索6日專電)在泰國靠緬甸的邊境上,有一間被旅遊書籍孤獨星球(Lonely Planet)評選為必到的商店Borderline,背後有著一名台灣女性和邊境的不解之緣,還有她對邊境的承諾和感情。
在一個平日的泰國下午,外頭豔陽高照,走進位於達府(Tak)美索(Mae Sot)的Borderline商店,店面外觀與一般的商店無異,走進店內,販賣的是花樣繁多的女性飾品和日常用品,例如包包、頭飾、桌墊、服裝等,店內一角還有泰北有機咖啡,貨品種類多樣。
店面看似平凡,但Borderline的成立理念卻一點也不平凡,Borderline由好幾個非政府組織合辦,店內販售著邊境少數族群製作的產品,有些是當地婦女組織成立的品牌,有些是當地人的寄賣品,說Borderline是當代最紅的社會企業也不為過。
Borderline的其中一個創辦人,是被當地人稱為Sylvia的台灣人。Sylvia本名林良恕,她在1997年來就到美索,當時是因為所屬的非政府組織派她到這裡工作,協助邊境上美拉難民營的緬甸難民,1998年她開始接觸住在邊境山區、資源匱乏的少數民族克倫族,從此和邊境結下不解之緣。
2004年林良恕和當地多個婦女組織一起成立了Borderline,店內不只販售婦女組織寄售的商品,若有需要的會員,可以向Borderline貸款。林良恕說,Borderline的目的是提供一個平台,協助這些駐紮在社區的組織有收入、能做想做的事情,Borderline也希望盡量觸及到邊境地區的小團體,建立連結。
林良恕後來更成立了Chimmuwa這個品牌,產品就放在Borderline裡販售。Chimmuwa來自克倫族語,代表未婚少女身穿的白色長袍,而Chimmuwa更承載了林良恕對克倫族的感情,她經常要開車到達府的山上,收購克倫族婦女織的布,再由工作室的克倫族婦女加工成為電腦包、錢包或側背包等一般人會用的物品。
透過Borderline和Chimmuwa這樣的平台,克倫族的傳統手藝才有展現的舞台,林良恕說,傳統消失得很快,「繼續延續傳統的方式就是購買和使用它。」
Borderline一開始營運,大家都是從做中學,經營了3到4年後,才終於打平開銷,5到6年後才開始有盈餘,對林良恕來說,成立Borderline或是創立Chimmuwa的出發點在於想要用企業或商業機制幫助人,而不是賺大錢。
在邊境,比起賺錢,大家更在意的是隨遇而安,就像織布並不是克倫族婦女的每日例行工作,而是利用農忙的閒暇之餘,把和稻米一起種下去的棉花收成,日曬、去籽、輾成細線、水煮後再上色,上色的染料是利用天然的植物,一個克倫族婦女一年可能只會織一到兩塊布,因此每次林良恕能買到多少布,只能隨緣。
和部落的人做生意,林良恕更在意的是「夥伴關係」而非「買賣關係」。她說:「有時候是在賠錢但我不在意,我出發點是要幫助人,我不會錙銖計較我一定要怎麼樣,人家不會把我當一般商人,在這裡做生意講的是人情,不是你有多少錢或可以幫他們帶進多少利益。」
曾有台灣的設計師朋友和林良恕一起到部落挑布,設計師朋友覺得布有瑕疵建議林良恕不要買,但林良恕的初衷在於幫助克倫族增加收入並延續他們的傳統,而不在於計較布的品質。
不只要讓傳統文化延續,林良恕也希望讓每個和她工作的人有自我成長的價值,在Chimmuwa的工作坊裡,林良恕讓負責製作產品的緬甸婦女們一個人獨立完成每樣織品,而不是採用分工方式,「因為分工會讓人覺得沒有價值感,覺得自己是機器,讓人變得機械化是我不想做的。」
林良恕一邊和記者談話,一邊看著工作坊內的織女們討論產品的細節,邊境對林良恕而言,就是命運的相遇,從來沒刻意想過走或留,一眨眼就是20年的時光,而未來仍將繼續在邊境上,持續完成她對少數民族和弱勢族群的使命。(編輯:高照芬)1091206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