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專家:快篩不準無妨 重點是普篩與常篩
(中央社芝加哥3日綜合外電報導)美國哈佛大學專家呼籲政府,盡快批准一項成本僅1美元的快篩試紙上市,稱這種快篩或許不完全精準,但能讓普羅大眾都能篩檢到、且一週篩檢好幾次,能更容易找出感染者。
法新社報導,美國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流行病學系助理教授米納(Michael Mina)已連續數週大聲疾呼一項他所謂的「不精準」快篩試紙。
米納的概念是高精準的PCR分子檢測,在美國大部分地區仍不普及,且民眾往往要等好幾小時才能完成,接著等個幾天、甚至長達一週才能知道結果。
他呼籲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批准一款快篩試紙上市。這種快篩可居家進行,只要使用一張條狀試紙,15分鐘內就會變色得出結果,像驗孕一樣。
快篩試紙敏感度低,可能會錯失許多陽性結果,也可能失誤得出許多「偽陽性」;然而對米納和其他專家而言,就公衛角度來反而較有效,因為在整個人口中找出的感染人數,會比使用目前系統還要多。
這項快篩很容易找出具高度傳染力的患者,因為這種人的病毒濃度高,能在感染初期就被篩檢出;PCR篩檢固為高敏感性,即使病毒濃度極低都能篩出,但這樣的患者幾不具傳染力,反而浪費。
米納在播客節目上說:「我們太著重於高科技、昂貴的篩檢,以致於無法讓所有人接受檢驗。」
「或許我們需要的只是一種很普通的檢驗方式。如果成本夠低就能時常篩檢,就不會僅有不到5%的人被篩檢到的問題,有助大幅提升我們防疫的勝算。」
與此同時,哈佛全球衛生研究所(Global Health Institute)所長吉哈(Ashish Jha)今天也說:「在某些情況下快篩對於微量病毒沒那麼敏感,但這時傳染力已不高;然而當患者喉嚨或其他地方有大量病毒時,快篩就能很容易篩出,這時也是最容易傳染給別人的時候。」
他告訴記者:「從流行病學的觀點來看,你會希望在傳染源具傳染力的時候就找出這個患者。」
即使快篩可能會「錯放」半數感染病例,但只要一週篩檢兩次以上,漏掉者最終還是會篩出。
根據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估計,在目前系統下因為太少人接受篩檢,因此10個病例中就有9個沒有被發現。
FDA尚未通過這個成本為1至5美元的快篩試紙。
吉哈說:「我很擔心我們的聯邦政府,心智仍僵化而無法對付疫情。」(譯者:陳怡君/核稿:陳亦偉)1090804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