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南公投通過成立莫洛國 期盼終結長年戰亂
(中央社記者林行健馬尼拉25日專電)菲律賓南部21日舉行公民投票,今天結果揭曉,壓倒性通過設立莫洛國自治區。為什麼要設立這樣的自治區?源起於穆斯林分離團體為獨立建國而起的長期武裝動亂。
民答那峨穆斯林自治區(ARMM)、可塔巴托市(Cotabato City)和伊薩貝拉市(Isabela City)21日舉辦第一階段公民投票,由公民決定是否同意成立「穆斯林民答那峨莫洛國自治區」(BARMM)。
根據菲律賓選舉委員會今天公布的結果顯示,約170萬人同意通過這項公投,僅約25萬4600票反對。公投通過後,莫洛國自治區將取代目前的穆斯林自治區。
莫洛伊斯蘭解放陣線(MILF)領袖易卜拉欣(Murad Ebrahim)接受法新社訪問時說:「對於人們壓倒性支持,我們非常高興。這是壓倒性勝利,從未有過這樣的事。」
第二階段公投將於2月6日登場,由北蘭佬省(Lanao del Norte)和北可塔巴托省(North Cotabato)的部分城鎮決定是否加入莫洛國自治區。
莫洛國自治區名為「莫洛國」(Bangsamoro),滿足穆斯林原住民當家作主的渴望,政府也同意給予更多自治權,希望透過這樣的安排能換取長久和平。
外國殖民者入侵 原住民激烈反抗
菲國南部民答那峨(Mindanao)地區穆斯林原住民自稱為「莫洛人」。歷史文獻記載,早在14世紀,莫洛人即已定居在民答那峨島,並有多支蘇丹部落分別統治。
大約200年後,西班牙殖民者統治了菲律賓並傳入天主教,當時遭遇民答那峨島穆斯林原住民的激烈反抗,使得民答那峨成為西班牙未能完全控制的地區。
外人大舉遷入 原住民喪失祖地
從1898年開始,美國人從西班人手中接管了菲律賓,開始把菲律賓其他地區的居民大舉遷徒到民答那峨島,這樣的政策一直延續到馬可仕總統的時代。
眾多外來移民中有許多是基督徒,反而使得穆斯林在自己的家園成為少數民族,甚至被迫離開祖地,這樣的境遇讓憎恨的種子在穆斯林原住民心中萌芽。
穆斯林士兵遭屠殺 莫洛起義最後一根稻草
1968年3月18日,駐紮在馬尼拉灣口柯里幾多島(Corregidor)上的菲律賓政府軍士兵,屠殺了一批被指密謀「叛變」的穆斯林士兵,史稱「賈比達大屠殺」(Jabidah massacre)。
歷史學家說,這批穆斯林士兵被馬可仕招募,打算「以夷制夷」賦予奪回沙巴州(Sabah)的秘密任務,但穆斯林士兵得知真相後,不願與有著同樣信仰的馬來西亞士兵作戰,因而被菲律賓政府軍滅口,但有一人逃脫。
這宗事件使得莫洛人長年積怨爆發,1969年,多支穆斯林武裝組織開始為獨立建國而與馬可仕政府對抗。其中一支派系逐漸壯大,於1972年組成「莫洛民族解放陣線」(MNLF),成為穆斯林與中央政府對抗的主力。
一波甫平 一波又起
1976年,馬可仕政府與MNLF簽署的黎波里協定(Tripoli Agreement),同意設立「民答那峨穆斯林自治區」(ARMM),1990年ARMM正式成立,1996年9月,菲律賓政府與MNLF簽署最終和平協議。
另方面,MNLF內部一支派系因不願接受自治安排,而於1977年帶槍出走,1984年成立「莫洛伊斯蘭解放陣線」(MILF),繼續為爭取獨立而戰鬥,現已發展為菲國規模最大的分離組織。
長年的戰鬥以及恐怖攻擊,估計在民答那峨地區奪走15萬條性命,讓200萬平民流離失所。
歷任總統接力 成立莫洛國自治區
2012年10月,時任菲律賓總統的艾奎諾三世(Benigno Aquino III)與MILF簽署莫洛國和平架構協定,現任總統杜特蒂(Rodrigo Duterte)於2018年7月促成國會通過「莫洛國組織法」(BOL)法案,設立莫洛國自治區。
第一階段公投通過 第二階段受關注
今年1月21日,ARMM、可塔巴托市(Cotabato City)和伊薩貝拉市(Isabela City)舉辦第一階段的公民投票,通過成立「穆斯林民答那峨莫洛國自治區」(BARMM),取代被艾奎諾三世評為「失敗實驗」的ARMM。
2月6日,北蘭佬省(Lanao del Norte)和北可塔巴托省(North Cotabato)的部分城鎮將舉辦第二階段公投,決定是否加入莫洛國自治區。第二階段公投同樣被認為極為關鍵,它將決定莫洛國自治區的版圖是否會擴大,牽動範圍內傳統勢力的利益。(編輯:林憬屏)1080125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