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愛玉子登NHK晨間劇「爛漫」 創最高週收視率
(中央社記者楊明珠東京4日專電)日本放送協會(NHK)晨間連續劇「爛漫」,是以「日本植物學之父」牧野富太郎為藍本編寫。上週以「愛玉子」為題,描述主角至台灣,是NHK晨間劇首度納入台灣元素,週收視率達17.50%,創該劇平均週收視率最高紀錄。
由男星神木隆之介主演的「爛漫」於4月3日起首播,9月完結。8月28日至9月1日上映的第22週「愛玉子」篇整週平均收視率17.50%,創下此劇最高週收視率紀錄。
「愛玉子」篇描寫主角槙野萬太郎在日本統治台灣第2年的1896年被派到台灣採集植物,當時到台灣做田野調查須冒著生命危險。槙野被命令配帶手槍,其妻則要他攜帶「日本植物誌圖譜」當護身符。
劇中描寫槙野到嘉義採集,因染瘧疾倒臥在鄒族的獵屋,被鄒族的小女孩發現,通知族人救治。槙野食用小女孩拿給他的愛玉果凍,詢問這是什麼,通譯告訴他是「愛玉子」。小女孩並拿來製作愛玉的薜荔果實,比對槙野手邊的「日本植物誌圖譜」,讓槙野有了新發現。
「愛玉子」篇幕後推手之一是長期旅居台灣,研究台灣文史的日本作家片倉佳史。
片倉對中央社表示,原本「爛漫」一劇並沒編寫「愛玉子」篇,後來製作單位努力,決定以台灣為舞台的「愛玉子」篇正好凸顯主角(原型是牧野富太郎)的人格、人品特質及哲學。
片倉說,因為愛玉子的學名有牧野的名字,NHK劇組製作單位努力要促成加入台灣元素。他6月下旬接獲NHK的正式委託後,參與愛玉子篇的拍製。他看到這是一流的劇本,僅對劇中安排的細節,包括語言、道具等提供意見,做了些許調整。喜愛拍攝鳥類的片倉還透露,他提供了在嘉義收錄的7種台灣特有鳥類的聲音,劇中都有使用到,備受好評。
片倉表示,有資訊顯示,愛玉是在現今嘉義民雄(原名打貓)被發現,但他認為愛玉應該是生長在更深山裡,在現今的梅山(日治時代稱小梅)。
他認為,牧野是在梅山接觸愛玉,而鄒族以前住在梅山,但牧野實際是否與鄒族有所接觸,無法確認,劇中的這部份為虛構。他建議劇組就當作牧野與鄒族在山中接觸,因為以前鄒族確實曾在山中生活。片倉說,因拍戲時間緊迫,無法到台灣取景,所以劇組在攝影棚搭設鄒族獵屋等布景。
受到片倉的推薦,228受難者鄒族音樂家高一生的兒子高英傑在「愛玉子」篇飾演鄒族的長老,7月中旬到NHK攝影棚參與演出。
8月31日播出的劇中有「馬雅」(Maya)的傳說,是片倉提供的內容。他說,即使是現在,鄒族人仍將日本人稱為「馬雅」,他在台灣採訪時曾聽到鄒族長輩將日本人視為馬雅人的後代,有所謂的鄒族祖先和馬雅人是兄弟的傳說。
高英傑在「愛玉子」篇劇中的台詞是「他是北邊來的」。意思是告訴族人「這個人是Maya、朋友」。
片倉說,高英傑是他的舊識,NHK劇組希望起用真正的鄒族人,於是他找高英傑演出。
片倉還說,考慮到牧野的人格特質,劇中有些對話是台語。譬如,一開始主角在基隆港口時,牧野講台語。當時是日本人其實不太懂台語,但就牧野的為人來說,認為一定要學習當地的語言、文化。
就如牧野取愛玉子學名Ficus awkeotsang Makino,awkeotsang就是台語「愛玉叢」。當時的植物學界,在殖民地發現的植物是以發現者所屬國家的語言命名,照理應該用日文命名,但是牧野反對,因為牧野認為那是台灣人早就很熟悉的植物。
劇中主角槙野(牧野)堅持用台語發音取愛玉子的學名。他說:「我踏出日本,我看見了戰鬥的痕跡、樹上的彈痕,我第一次了解到人類的慾望過大,就會因些微小事(植物)被蹂躪。身為植物學者,我要好好守護,傳給後代。」
「愛玉子」篇劇中一開始播放槙野(牧野)抵達基隆港口,男子陳志明(朝井大智飾演)眼神兇惡的盯著牧野。網路上有人問「為何眼露兇光?」片倉說,因為那個時代的台灣人之間互相械鬥,也將日本人視為敵人,陳志明起初以懷疑的眼光看著槙野(牧野),但最後兩人變成好友。對很想學植物的陳志明,牧野用台語說:「真好,真好」。
片倉認為,「爛漫」一劇的台灣鏡頭雖不多,但在半年的戲份中,卻是重點所在,能展現牧野的人格特質。或許還有很多民眾認為看不過癮,認為應播放更多台灣元素的內容,但在條件受限下,劇組已盡最大努力。
在得知「爛漫」的愛玉子篇創高收視率後,片倉欣喜萬分,認為是「台灣力大爆發」。
資料顯示,牧野富太郎1896年34歲那年奉東京帝國大學之命,到台灣學術調查,為期約2個月,採集逾4000個植物標本並記錄1000多種植物。牧野的友人在嘉義調查植物時發現愛玉子,交由他鑑定並於1904年發表新種植物,取學名。
2019年獲聘為高知縣的國際親善大使、時任中央社董事長劉克襄曾告訴高知人,台灣的愛玉子和桂竹的學名都是牧野富太郎命名的,當時高知人幾乎都不知此事。
劉克襄日前接受中央社訪問表示,牧野到台灣採集的足跡可能並未超過新竹以南,不太可能去過阿里山。牧野應該是鑑定了小組其他成員採集的愛玉後命名。
他說,「爛漫」的主角在阿里山探查,半途生病時,竟是被愛玉子果凍救活。「有此傳說掌故,只能說編此劇的人有夠聰明,還能牽出此段緣份。」(編輯:韋樞)1120904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