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島見證台灣環境 獲總統文化獎盼不忘媒體使命
(中央社記者王心妤台北18日電)公視25年節目「我們的島」獲第12屆總統文化獎「社會改革獎」。製作人于立平表示,希望透過報導和影像促進社會對話,獲獎是對所有媒體的肯定,在充斥假訊息年代不忘使命。
製作人于立平在接受中央社記者專訪表示,「我們的島」團隊堅持到事件現場獲得第一手的訊息跟影響,得獎不只是對公視還有節目肯定,在充斥假訊息的年代,「也是提醒身為媒體的我們,不要忘記自己的使命。」
「我們的島」已製作超過1000集節目,並以「環境」為報導主題。于立平表示,一直希望透過影像促進社會對話,像是「搶救下一滴水」報導中談到石門水庫淤積問題或是屏東汞污泥問題,「25年來,這其實是長期耕耘、像是撒種子,看看哪些種子會發芽,或一個事件能促成關鍵性改變,我們做的事就像這樣。」
除了單一即時事件,「我們的島」更關注長期變化。像是節目從1998年就關注能源議題,核能、反核、光電到近年的綠色能源,于立平希望節目不只有批判,而是從更長遠的角度看事件發展,「我們可以把歷史脈絡抓出來,即時新聞是當下發生的,但從歷史角度跟脈絡而言,可能會有跡可循。」
于立平直言,公共媒體有資源能夠長期追蹤某個事件,但許多新聞來來去去,更讓團隊思考事件不是熱潮過了就結束,「即使是即時事件,也要從過去、現在、未來做探討,讓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地方的變遷。」
除關注台灣狀況,談及難忘經驗,于立平表示,在「越南.魚之死」中談台塑河靜鋼鐵公司與設廠地越南居民的關係,當時報導刊出後有越南民眾主動將內容翻譯成越南文,也有越南媒體報導團隊跟事件,喚起更多民眾的關注。
節目走了25年,于立平坦言團隊遇過瓶頸。她說,團隊常會覺得討論的事件或是政策不斷重複,「會覺得我們講了這麼多又重新討論,但一直沒有改變。」但團隊認為,環境報導不是主流報導,「這並不是很討喜,當然以現在環境永續角度,整個社會比較關心,如果連我們都不要做,那就更慘了。」
談及未來與因應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于立平說,節目已經將觸角擴及Podcast、平面新聞數位敘事化、解釋性新聞,「我們希望把訊息透過更多元的媒介傳播出去。」于立平也說,「我們的島」至今已經累積25年的影像資料,期待能最大化使用這些資產。(編輯:龍柏安)1120718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