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台韓混血陷身分認同之痛 張智瑋藉醬狗自我療傷

2021/9/30 19:42(9/30 22:26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王心妤台北30日電)電影「醬狗」導演張智瑋將韓國無戶籍華僑人生與自己親身經歷搬上大銀幕。張智瑋認為,片中雖描述韓國華僑故事,但在台灣放映,或許也能引起台灣人探詢自我的思考動機。

「醬狗」在韓文中解釋為「掌櫃」,是歧視華人的字眼,張智瑋選擇用直接明瞭的片名點出韓國華僑追尋自我定位的過程。張智瑋的父親是台灣人,母親則是韓國人,約5歲時舉家搬遷至南非,因此追尋自我的思考從沒間斷過。

張智瑋表示,第一次受正規教育是在南非,之後回到台灣與韓國,雖然擁有多地的文化薰陶,「哪裡才是我的家」的疑問卻一直盤旋心中。張智瑋分享,小時候曾因口音被同學霸凌,「小朋友都不懂吧,同學會說我媽媽講話很奇怪,被其他人覺得媽媽很怪後,我也曾拜託媽媽不要到學校來找我。」

隨著年紀增長,自我認同的議題越來越深刻,張智瑋後來選擇在韓國就學,並在研究所時拍出「醬狗」原型短片,也才有了現在長片的計畫。片中演員賀業文飾演的男主角被同學欺負仍保持沉默,其實正是韓國華僑會遇到的窘況,張智瑋坦言,當時拍出短片後並沒有給大多人看過作品,因為韓國華僑的身分,通常選擇低調過生活。

「醬狗」片中男主角遭韓國警察盤查,接著被壓制在地的橋段讓觀眾看得心驚。張智瑋坦言,這來自真實人生經驗,「有次我和表哥走在路上,我走得比較慢,有幾個穿便服的大叔用英文跟我打招呼,問我哪裡來的,我下意識用英文回應他們,然後就被壓制在地上。」

張智瑋解釋,那些韓國警察認為他看起來不像觀光客,卻也不像韓國人,才會用英文開啟對話,用類似「釣魚」的方式試探。

雖然曾經歷片中被霸凌或是遭警察盤查的事件,張智瑋仍抱持正向想法。他舉例母親曾在台灣被計程車司機追問國籍的事件分享,許多事件不一定帶有惡意,有時只是社會氛圍下的不得不,拍完「醬狗」也像是為自己的人生做個紀錄也下個註解,都是一段探尋自己和療傷的過程。

張智瑋片中描述主角從韓國回到台灣尋根,也留下父親讓他選擇的開放式橋段。張智瑋認為片中描述韓國華僑對自我的認同,放大而言其實也能表現台灣人面對身分認同的疑問,「這部片是在講韓國華僑,但希望觀眾看看,也能想想或是有新的感受。」

「醬狗」監製劉嘉明認為,張智瑋的身分讓他能用更多元的角度看待人事物,也能將這些觀察放進電影中,細緻的觀察讓許多韓國華僑看完電影後都非常有共感。

劉嘉明認為「醬狗」超過9成在韓國拍攝,台詞也以韓文為主,卻依舊是探討台灣的議題,能夠打開對國片的更多意義。劉嘉明也說,對自己而言,發行電影的意義是希望能帶動議題討論,「電影不是看完就沒了,或許過了10年、20年回頭看,我們記錄下這段歷史,讓更多人看見。」

「醬狗」全台11家戲院上映中,詳情可至醬狗 Jang-Gae臉書粉絲專頁查詢。(編輯:張雅淨)1100930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172.30.14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