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育彰不當郵差轉養文蛤闖出一片天 獲選百大青農

(中央社記者蔡智明嘉義縣14日電)郵差不當轉行養文蛤,40歲嘉義縣漁民張育彰深耕文蛤養殖15年,建立標準生產流程,育成率達9成,也靠此買房、增購魚塭,將養殖經驗分享給年輕一輩的漁民,今年獲選農業部百大青農。
張育彰今天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表示,他年輕時在中華郵政嘉義玉山郵局當郵差,工作穩定但薪水普通;那時太太生了,回東石娘家做月子,老丈人問他要不要留下來幫他養文蛤,在嘗試一陣子後,就決定辭掉郵差全職從事養殖。
張育彰說,丈人從文蛤選苗到魚塭的經營詳細地教導。他養文蛤2年後就買了房子,第3年又買了自己的魚塭,至今已養了15年。
但近幾年氣候不穩定,尤其在3、6、9月季節交替時,時常會造成文蛤死亡;張育彰說,他放棄過往文蛤放養8個月以後才採收的方式,養4至6個月先採收部分,雖然文蛤個頭不大,賣的錢可以先回本,再來就等長大了再賣,如果過程中都沒出意外,賣大顆文蛤的錢都是淨賺。
張育彰強調,要養好文蛤首先是文蛤苗的挑選,他都親自到口湖、台西的養殖池選購,確認文蛤苗是「頭好壯壯」才會買回來放養,先立於不敗之地。
其次是魚塭的經營,每年要「拷堀」(放乾魚塭)並灑入天然苦茶粕消毒殺菌,養殖過程要勤換水,有時添加益生菌;基礎工一定要做,育成率才能達9成。
張育彰說,東石的文蛤池都採混養的方式,在文蛤池中放虱目魚、白蝦協助清除海藻、螺類;虱目魚、白蝦長成後也可賣錢,尤其白蝦還能幫忙監控水質,水一旦有問題白蝦會先出事,就可做緊急處置。
嘉義縣農業處漁業科長張建成說,張育彰為養殖文蛤建立標準生產流程,並將經驗分享給黃仁昌、黃良志2名青年漁民,共組了一個團體「東石蛤蛤」,嚴格控制品質及食品安全,設置分級標準制度,積極開拓品牌行銷,並開發農村體驗活動,推動食魚教育。
張建成指出,張育彰等3人均是嘉義縣創辦的「國本學堂」學員,在漁業青年同儕中表現優異,今年錄取農業部第7屆百大青農(團體組),政府將給予更多輔導及資金幫助的支持系統,未來可以更穩健成長。(編輯:陳政偉)1130614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