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從台南流域文化展望未來 南美館特展7月登場

2024/6/2 19:43(6/2 21:11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2日下午於台北大稻埕講堂舉辦「我們從河而來:流域文化.千年共筆」特展台北發表會暨溪流開蓋論壇,與會者紀念合影時,以手勢比出河流意象。(台南市立博物館提供)中央社記者王寶兒傳真  113年6月2日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2日下午於台北大稻埕講堂舉辦「我們從河而來:流域文化.千年共筆」特展台北發表會暨溪流開蓋論壇,與會者紀念合影時,以手勢比出河流意象。(台南市立博物館提供)中央社記者王寶兒傳真 113年6月2日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王寶兒台北2日電)台南建城400年,南美館「我們從河而來:流域文化.千年共筆」特展7月登場,以古今流域水體展望未來。台南市文化局長謝仕淵說,這不只是台南故事,而是屬於台灣的議題。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今天於台北大稻埕講堂舉辦「我們從河而來:流域文化.千年共筆」特展台北發表會暨溪流開蓋論壇,由總策展人龔卓軍領軍的策展團隊透過展覽形象影片、藝術家童譯白為展覽創作動畫,分享展覽理念。

謝仕淵致詞表示,每條河流流域都可以視之為1個生物的世界,在台南建城400年時,試圖以不同面向提出新史觀,有面對歷史的1624年,也有討論當代文化的角度,而對於未來也應該有所展望,「我們從河而來」展便是1個倡議行動,讓人了解自然生態等未來議題。

展覽形象影片中蘊含多重自然聲響,交織城市地景及河流景象。策展團隊成員、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秘書長楊志彬表示,這些多層次的聲響與風景象徵河流如何形塑土地,現代河川看似沒有個性,過往曾文溪的凶猛在過去百年逐漸氣息奄奄,府城許多河川過去30、40年間被壓到地底,這次全要召喚回來。

訂閱《早安世界》電子報 每天3分鐘掌握10件天下事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格式
訂閱
感謝您的訂閱!

龔卓軍於論壇中提到,空間地景經過百年的發展與變化,原先活生生的河流,變成陰暗污穢的下水道。人類與自然一分為二的壁壘關係應當被突破,並重新與萬物眾生連結,追求與自然互利共生的關係,以作為台灣島國面對氣候變遷等環境議題的核心工具。

「我們從河而來:流域文化.千年共筆」特展7月展出同時,預計將搭配萬物議會與國際論壇等系列活動,展覽將自7月9日起於台南市美術館2館展出至10月13日。(編輯:管中維)1130602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172.30.14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