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馬祖2 / 輔導講師越洋創業 都市風店鋪屹立南竿小村
有那麼一群人,放下在台灣本島相對便利的生活機能,越洋移民馬祖沉浸慢步調的生活,感受不同文化衝擊,接受在海風吹拂下的不同挑戰,形塑出一幅生動的移民馬祖浮世繪。
(中央社記者高華謙連江縣25日電)台北社區規劃師施佩吟在南竿村落打造具都市感「西尾半島物產店」,創造「慢下來」環境。外界多認為馬祖步調已很慢、當地人也困惑這間店怎麼賺錢,她卻有不同觀察與堅持。
西尾半島物產店位於馬祖南竿鄉西邊最尾端、沒什麼觀光景點且人口疏落的四維村。老屋所在曾是海上梟雄林義和戰略基地,坐擁遠眺大海絕佳視野,但須先經曲折小路再拐進隱密樓梯才能抵達,彷彿刻意讓人找不到。
剛從台灣飛到馬祖的主理人施佩吟與常駐馬祖的店長鍾京燁正在店內討論菜單與活動,主廚在內場忙碌,副廚在1樓調製淡菜抹醬。
施佩吟在台北擔任社區規劃師數年,2018年受邀到馬祖分享經驗,台下卻沒共鳴,她帶著深刻震撼與挫折回台灣。連江縣政府之後想活化老屋,她自認或許能開啟對話可能,看準租金便宜後著手開店計畫。
相較馬祖店家多卯足全力在觀光旺季賺錢、拚翻桌率,注重「賺半年就休半年」短期效益,施佩吟希望創造有生活感且慢下來的基地,「馬祖很漂亮,但4鄉5島都在趕船,我當時出差不知道可以去哪裡看海」,她希望提供觀光客與工作者慢步調沉澱思緒,支持好好生活的人。
鍾京燁對馬祖人也有特殊觀察,「都很斜槓」,像隔壁淡菜養殖業者「池大哥」還兼駕訓班教練。
面對當地較排外且務實個性,西尾半島物產店起初不被看好,也被在地長輩質疑開在「鳥不生蛋」的地方,不拚翻桌率、也不做團客要怎麼賺錢?要賣什麼?這群從台灣過去的人們不知怎麼表達慢下來、有品質的生活概念,如何讓在地人認同變成一大挑戰。
施佩吟想到當地常見伴手禮店家都叫「特產店」,她也特別挑選島內外特別物產販售,取名「物產店」讓馬祖人較好理解。
受限當地資源,她們以咖哩飯作為餐點主角,在看似平凡料理中細細雕琢,吸引「池大哥」、弟弟「池小哥」與其他鄉親好奇在店外探頭探腦,「池小哥」後來更教施佩吟與夥伴煮淡菜、協助研發淡菜料理。
不過,店才開2個月,生命無常侵襲,「池小哥」某天清晨赴海邊遭遇意外,再也沒回來,成為施佩吟心中難抹滅的遺憾與震驚,「怎麼連我交到的唯一馬祖朋友都離開了」。
施佩吟回憶,當時提供許多「池小哥」照片給家屬,後來也獲邀到家祭追思,從這裡開始轉折,「我們從開店的外來年輕人,到可以與他們生活有緊密關聯,有種被接受的感覺」。之後新開發淡菜料理以「池小哥」的商號「柒號」命名「柒號淡菜一夜漬」,也依在地習俗擲筊獲「池小哥」同意。
施佩吟這才了解,當初她談台北經驗未被接受,是因為比起語言,馬祖人更仰賴「實作」。
外界曾質疑這是「一間像台北的店」,但施佩吟想提供更多人好環境以感受更慢步調的馬祖,屆時馬祖人或年輕人可能不需再往外跑,家鄉就有具一定品質的店家,提供相對開放、便利與安靜環境。
在地人的認可從小事可看出端倪,4年前開店初期,施佩吟從機場要到四維村,司機常因太遠拒載,但2022年隨「馬祖國際藝術島」活動與國旅爆發,越來越多旅客指定要到店內,司機也從一開始回應「那裡沒東西喔」,到後面越來越好奇,還會跑到店外一探究竟。
藉旅客、司機、旅宿業和市場間口耳相傳與肯定,身為外來者的她們,逐漸在工作與生活中找到自在舒服狀態,這也讓鍾京燁感到在台北的自己是專業分工下1顆不起眼小螺絲釘,在馬祖卻能真正以1個「人」身分生活。
至於是否自認是馬祖人,鍾京燁笑說:「這問題很尷尬。」雖已遷戶籍並移居數年,她對外仍會說自己是台灣人,不諱言仍在摸索定義,「究竟是要父母都是馬祖人、還是住在這裡並認同就能是馬祖人,我也會想我到底算什麼」。(編輯:李明宗)1120625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