鎖管人工繁殖獲得突破 澎湖海洋物種更進化
2021/10/4 16:17(10/4 18:52 更新)
(中央社澎湖縣4日電)澎湖夏季主要漁汛俗稱「小管」的中國槍魷,水試所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人工繁殖獲得突破,首次在養殖池中產卵並培育孵化幼體,讓澎湖海洋物種更加進化。
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主任謝恆毅表示,中國槍魷在澎湖又稱小管或鎖管,今年8月首度嘗試進行中國槍魷的人工繁養殖研究,引入一批抱卵的中國槍魷活體,經過數日的蓄養及適應後,順利在養殖池中成功產卵,成束透明的卵鞘直接附著在池底及管壁上,隨著水流、氣泡搖曳生姿,美麗迷人,剎是有趣。
謝恆毅表示,首批進行人工繁殖的中國槍魷有23尾,在水深53至60公尺的澎湖白沙空殼嶼西南海域所釣獲,平均長約23公分,其中在運輸過程有7尾死亡,存活的16尾中,雌鎖管占了15尾,雄鎖管僅有1尾,蓄養在中心室內10噸之圓形FRP槽中,予以流水並充分打氣。在蓄養的第4天起在池底與排水管壁發現有卵鞘附著,共計產出202束卵鞘,鎖管在產卵後隨即死亡。
透過 Google News追蹤中央社
謝恆毅表示,鎖管產出的卵鞘為長指狀、乳白色或略帶黃褐色、柔軟具彈性的膠質體,每束卵鞘長約12至16公分、寬約1.3至1.4公分,前端有長約5至10公分之附著柄,具黏性,多束卵鞘會附著一起黏附在底部基質上。每束卵鞘中包覆卵粒550至580顆,卵粒長徑約1.4至1.5 mm,卵粒外有一層透明膠質膜包覆,目前進行鎖管受精卵孵化及胚胎發育各階段之追蹤及記錄,並進一步嘗試培育孵化後的幼體。
謝恆毅表示,中國槍魷,俗稱鎖管、小管、小卷、中卷等,主要漁場位於澎湖群島鄰近海域,平時棲息於外海水域,在春夏季游向近岸島嶼附近生殖,是澎湖夏季最具代表性的漁獲特產之一。(編輯:黃世雅)1101004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