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血歐吉桑拚10年 用生態讓龍潭村風華再現
(中央社記者王揚宇宜蘭8日電)龍潭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李志文10多年前返鄉,凝聚村民共識選定圓吻鯝魚作社區生態護育的指標物種;李志文說,龍潭村過去因台化而繁榮,現在要用龍潭湖豐富生態,再創風華。
54歲的李志文退伍後到台北從事成衣內銷,但因父親離世,為了照顧母親,民國82年左右返回故鄉宜蘭縣礁溪鄉龍潭村工作。前龍潭村村長李志文介紹,龍潭村過去因為台化、台旭、台麗公司於50年代前後,先後在龍潭湖旁設置成衣及紡織工廠,員工數達數千人,使龍潭村變成宜蘭最有發展的農村社區。
不過,在他回到龍潭村後發現,因為台化公司遷廠,村莊沒落、工作機會喪失,再加上人口老化,失去過往風華,也變得「安靜」。
在地方耆老鼓勵建議下,李志文95年起接觸社區營造工作,思考如何振興當地發展;李志文回想起草創初期,笑稱剛開始什麼都不懂,只是想爭取經費來蓋硬體設施,建大馬路、大公園。
李志文說,參加社區營造、農村再生課程後,想法開始改變,因為「硬體的東西蓋很快,但蓋了如果不合適,要拆卻很難」,而龍潭湖擁有豐富的自然生態,湖域周遭特殊的生態物種,包括圓吻鯝魚、雁鴨、水鳥、蝙蝠等,心想何不利用這個綠色寶藏來發展生態觀光。
李志文指出,早年曾被宣告絕種的圓吻鯝魚,其實一直存在於龍潭湖中,多年來當地人一直在研究牠,但是早年的研究方向是怎麼抓、怎麼料理。而在社區發現鯝魚的特殊習性,可以當作社區發展的特有指標後,便找機會與村民溝通說,「這種魚不好吃、不要抓,食用的經濟利益絕對比觀賞的利益還差」。
李志文說,雪山隧道在97年通車後,到宜蘭的遊客人數大幅成長,龍潭村成為熱門觀光景點之一下,加上環保意識抬頭、村民共識凝聚,決定發展生態觀光,為保護每年端午節前後要從湖中溯溪產卵的鯝魚,不被打擾,還自組護魚志工隊。
經營社造10多年,李志文有一感想,就是建設並不一定要大型工程;李志文舉例,社區規劃約50公尺的鯝魚溯溪河道,工程其實可以一次做好,但社區分5年時間以人力來慢慢做,「順著魚的習性來改變,而非讓魚來接受人類所做的東西改變」,而且地方要發展是必須的,總不能因為要發展就把這些特有生態破壞掉而無法留給後代。
李志文也說,「社區的理念最近已轉化成為結合附近的在地資源(工廠)」,將龍潭湖和周邊的觀光工廠串聯成帶狀觀光系統,目前已初步完成並開始規畫遊程,跟草創初期,業者對地方舉辦的活動興趣缺缺情況,大相逕庭。
李志文舉例,台化公司將部分停用的廠房改成龍潭湖生態教室,讓遊客了解龍潭湖生態,也把過去「密不透風」的圍牆拆除,採用更有穿透性的欄杆,積極參與地方生態活動,在計劃的觀光軸帶中起了領頭羊的作用,這就是在地企業與社區合作,回饋地方、活化地方,最好的例證。(編輯:蘇龍麒)1080208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