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鄉民手提活鯉魚送禮 池上大坡池卸妝拚復育
(中央社記者盧太城台東縣27日電)台東縣的池上鄉之所以稱為池上,就是因為它:大坡池。在池邊賣菜包的80幾歲阿嬤舉起手指頭畫了一圈說:「古早時,大坡池這麼大,很多人吃穿都靠它。」
這個台東最大的湖泊是由大陸板塊和歐亞板塊碰撞形成的「斷層池」,舊名大埤池,半世紀前,湖面在滿水位時面積將近100公頃,平常也有45公頃,如今滿水位時僅有20公頃,但這還不是最糟的時候。
望著大坡池中央,怪手不停地挖土。鄉長張堯城說,大坡池經歷繁華和滄桑的一頁,現在就像準備洗淨鉛華的少女。
民國40年代,池上人喜歡以大坡池鯉魚饋贈外地親友,鯉魚長一尺以上,鄉民用報紙或日曆沾濕,貼在鯉魚的雙眼上保持濕度,再用細繩繫於背鰭便於手提,搭火車數小時到花蓮,鯉魚還能保持存活。因此「手提活鯉魚」成為池上客的標誌。
民國41年,池上鄉公所曾成立「大坡池塘漁業生產合作社」;民國49年,評選台東十景,描繪大坡池邊垂釣情景的「池上垂綸」入選十景之首,當年大坡池盛況可見一斑。
民國60年後,大坡池開始面臨颱風、山坡地不當開發造成的土石流等天災人禍,導致面積一度僅剩下2公頃,比一個小水塘好不到哪裡去。
民國80年後,鄉民意識到昔日的大坡池消失了,台東縣政府和池上鄉公所開始整治,未料從民國82年到87年,花了新台幣3億元的整治工程,為大坡池帶來第2次浩劫。
整治工程一度將大坡池的水抽乾,豐富的大坡池魚蝦、水鳥生態,在一夕之間消失。
挖起的泥土直接堆積在池中央,更載來65萬立方土石,做成3個高約7公尺的人工島,島上有鐵橋、戲水池、司令臺、賞鳥橋等,大坡池宛如上了濃妝。美輪美奐人工島矗立在池中央,原本的湧泉不見了,候鳥也不來了,當中的排水溝加蓋為停車場工程,還被行政院列為國內「十大首惡」工程之一。
整治後雖然掙回20多公頃水域,卻找不回大坡池原貌。鄉民驚覺再生的大坡池不見過去自然景觀及原有生態,於是開始反思,「需要的是怎樣的城鄉風貌」。
「能讓我從大坡池的東邊看到西邊,我就把票投給你。」張堯城說,3年前他參選鄉長時,有鄉親拉著他的手,指著大坡池說,希望他當選鄉長後,挖掉擋在大坡池中央的人工島。
望著怪手不停的開挖,張堯城開心地說:「大坡池開始卸下濃妝。」目前已經挖除第一個人工島,後續還有兩個待處理。挖掉的人工島底下,出現5個湧泉,最後將保留一塊區域,復育兩度消失的白荷,同時找回魚蝦與水鳥生態。
白荷花原本長滿整個大坡池,飄溢濃郁香氣的「荷花林」,是老一輩池上人最為喜愛的荷塘風貌,每逢日落黃昏,常有民眾撐篙賞荷。
後來農民為了生計拔掉白荷,在池裡種植菱角、茭白筍等經濟作物,加上大坡池經歷水位降低、整治、填土,民國60年後,大坡池白荷變得無影無蹤。
直到民國89年任職池上鄉公所的張天助追查到在新武呂溪畔耕種水稻的唐姓農民曾移取大坡池土壤到他的農地,並且在他的稻田中挖出兩個蓮蓬,裡面有8顆沉睡30年的原生種白荷花種籽。
到了民國95年,白荷在大坡池已有穩定族群;未料這幾年,有人引進韌性與逆境生長特性很強的外來種紅荷(蓮花),白荷逐漸減少,從去年開始,大坡池的白荷再度消失。
張天助說,大坡池目前正在挖除3個人工島,希望能再挖到白荷的蓮蓬,找到蓮子復育,讓白色的「荷花林」再現大坡池。
要找回昔日的大坡池,還面臨另一個生態的挑戰。鄉長張堯城表示,過去大坡池產有多種淡水魚類,以鯉魚、鯽魚、鱧魚、蝦及俗稱狗甘仔的蝦虎最多,昔日岸邊漁民有十餘戶,在池中捕魚維生。
民國90年後,地方開始找回大坡池原來的風貌,但水中生態已遭外來魚種琵琶鼠魚(垃圾魚)、泰國鱧魚入侵。琵琶鼠魚專吃魚卵,泰國鱧魚則吃小魚,一般魚根本來不及長大就沒了。
為保護原生魚種,池上鄉公所自去年開始舉辦害魚釣除比賽,每釣一公斤害魚,就送新台幣50元的池上鄉公所消費券,除害還能促進在地消費,有小朋友靠釣除害魚賺零用錢。釣起的害魚,可當天拿到鄉公所兌換消費券。
張堯城表示,有限度開放釣除外來魚種,可讓鄉民享受釣魚樂趣,順便協助清除害魚。若民眾不慎釣到本土魚種,則需放回。
張堯城說,今年度競賽已開跑,到10月19日截止。入冬後天氣變冷,魚兒的活動力跟著變弱,很少吃東西,上鉤的機會變少。
70幾歲釣魚高手劉良春去年釣起382公斤的害魚,獲得大坡池釣魚冠軍。最近的一個例假日,他又在大坡池畔垂釣,他告訴記者說,一天可以釣起大約6條,希望「用這支釣竿,找回大坡池魚蝦」。(編輯:唐聲揚)1070527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