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小麥復興運動 尋回麥仔寮光采

2018/4/22 16:14(4/22 19:25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小麥原鄉(1)(中央社記者葉子綱雲林縣22日電)位在濁水溪出海口南側的麥寮,讓人聯想到的是六輕所在地、台灣石化工業重鎮,但是,在石化工業及地名的背後,卻是一段被淡忘的歷史,當地盛產小麥,在交易的河岸邊搭建寮仔存放麥子,「麥仔寮」因而得名。

麥寮不再是只有六輕的刻板印象,一群麥寮子弟從在地出發重現小麥原鄉,種植小麥尋回「麥仔寮」原味,被喻為尋根的小麥復興運動,讓麥寮綻放出原有特色產業與在地人文的光采。

聽耆老回憶,麥寮早在清朝時代就是小麥和大麥的盛產地,直到西元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台灣進口價格低廉小麥,後來農民陸續改種稻米、落花生,麥田景象在半世紀前已不見蹤影。

麥寮鄉長許忠富說,位在河畔的麥寮,因為商賈往來頻繁,形成渡船頭,與中國大陸貿易貨物都由此進出,農民為了運輸方便,在渡船頭旁搭建專門堆放麥子的寮仔,當時人稱「麥仔簝」,後來當地的地名就被稱為麥仔簝,之後演變為麥簝街,最後改為麥寮。

嫁為麥寮媳婦的郭慧蟬,剛來麥寮時,看到路旁用小麥裝飾的路燈,心裡納悶怎麼看不到麥田,於是夫妻兩人結合在地青年嘗試種植小麥,經營友善農場,並利用收成的小麥,加工製作麵粉、手工麵條、小麥粒等販售,成為麥寮新興的手工農產品,並逐漸打開知名度。

郭慧蟬說,麥寮當地東北季風強,種植小麥沒有蟲害,不用噴灑農藥,種出的小麥品質優良,小麥相關產品成為麥寮特產之一。不過她說,與其說是特產,倒不如說是小麥原鄉重現風貌。

參與這項被喻為小麥復興運動的麥豐村長吳子瑋說,形容為復興也可以,更重要的是尋根,畢竟麥寮的特產本來就是麥子,現在只是重拾並整裝再現麥仔寮的光采。(編輯:唐聲揚/張芷瑄)1070422


延伸閱讀》麥寮青農友善耕作 復興小麥原鄉
延伸閱讀》文創開發友善農產 麥寮原味飄香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請繼續下滑閱讀
麥寮青年農民投入 友善耕作成亮點
172.30.14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