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電磁波路徑降低通訊死角 中正大學展現研發成果
(中央社記者蘇思云台北27日電)中正大學團隊研發「電磁智慧面」技術,利用反射、繞行等技術,改變電磁波傳播路徑,減少通訊死角。有望讓電信業者減少10%到25%小基站布建數量,不僅省電還能減少建設成本,吸引業者評估導入技術。
科技部今天舉行研究成果記者會,為鼓勵學界進行通訊產業前瞻技術研發,推動「5G/B5G 無線通訊網路技術研發計畫」。在科技部經費支持下,國立中正大學通訊工程學系教授張盛富率團隊研發電磁智慧面技術,記者會現場也展示技術成果。
科技部工程司司長李志鵬指出,無線通訊技術往高頻發展,但是高頻電磁波能量有容易衰減的物理特性,穿透性較差,團隊研發的電磁智慧面技術,可以引導電磁波路徑,消除通訊死角,技術實現的成本低廉,具有市場潛力。
張盛富指出,平常生活中,可能走到角落手機訊號就會比較不穩,這時候就產生通訊盲區。目前業界解決方式是增加基地台、小基站或是強波器,不過,1座5G小基站建置與運轉費用約需新台幣百萬元,加上需要溫控設施,也較為耗電。
團隊運用材料以及電磁波電路特性,設計出3項電磁智慧面技術,運用反射、透射與繞行技術,讓電磁波按照設計的路徑走。
張盛富以反射技術為例,「就像做出一面可以反射電磁波的鏡子」,讓電磁波改變方向,減少室內或室外的通訊死角。
張盛富解釋,團隊新設計的技術不用消耗電力,加上使用純被動電路,生產成本低,部分設計使用薄板軟性造型,可以裝在建築牆壁、玻璃上,融入整體環境。
張盛富表示,團隊技術無法完全取代基地台或小基站,但透過加強效能、提高訊號覆蓋率,就能改善通訊品質。實驗證明這項技術可消除95%以上的通訊盲區面積,粗估業者可以減少10%到25%的小基站建設。
目前團隊已經開發出第一代電磁智慧面技術,張盛富表示,國內電信業者也很有興趣,今年起還有為期4年的計畫,目前正著手調整第二代的電磁智慧面技術,「概念上希望能做到像是變色龍一樣,可以感受環境的電磁波變化,自動化調整電磁波反射路徑。」
張盛富表示,技術可應用在5G行動通訊、衛星通訊、Wi-Fi與物聯網等領域,更放眼未來6G發展。團隊在2020年已跟國內新創簽署技轉合約,專利布局也已涵蓋台灣、中國、美國、日本、韓國、歐洲等國。(編輯:潘羿菁)1101027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