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腸道細菌會影響社交行為 台美研究成果登國際期刊

2021/7/14 13:28(7/18 20:41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蘇思云台北14日電)成大、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跨國研究團隊發現,腸道共生細菌會影響血液中的壓力賀爾蒙,缺乏時,可能導致個體社交行為下降,研究成果榮登國際頂尖期刊自然,未來有望為相關疾病治療開闢新途徑。

科技部今天舉行研究成果線上記者會。成大醫學院生理學研究所助理教授吳偉立團隊跟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生物及生物工程學院教授馬茲曼尼安(Sarkis Mazmanian)團隊合作,揭開腸道細菌如何影響宿主社交行為的謎團,研究成果登上生命科學領域頂尖期刊自然(Nature)。

作為論文唯一第一作者與責任作者的吳偉立指出,社交行為對人類與動物來說是一項提供安全感、降低能量消耗的重要行為。學界過去就觀察到,完全無菌鼠(Germ-free mouse),也就是一生中身體沒存在任何細菌的小鼠,會出現社交行為下降以及低程度的類焦慮行為,但是背後機制少有人探索。

吳偉立用電影「腦筋急轉彎」比擬,研究者開始思考,「腸道中會不會有類似憂憂、樂樂這些不同角色的存在,進一步影響個體的喜怒哀樂?」

吳偉立指出,團隊在小鼠實驗中發現,腸道共生細菌會影響個體壓力,以小鼠身上作為壓力賀爾蒙指標的皮質酮為例,缺乏腸道細菌時,老鼠身上的皮質酮會不正常上升,導致腦部特定迴路受到活化,產生更多皮質酮,造成降低社交行為的結果。

團隊同時透過基因、藥物等多種方式,發現給予小鼠一種特定腸道細菌「糞腸球菌」,可能跟其他細菌作用,最後達到降低壓力賀爾蒙、增加社交行為。

吳偉立表示,未來團隊將持續投入系列研究,找出糞腸球菌究竟是透過何種方式來影響個體的壓力反應。科技部表示,研究成果可能對自閉症、思覺失調症、憂鬱症等疾病治療開啟新途徑。

吳偉立指出,社交行為下降的確可能跟很多疾病有關,未來或許可以更有效率篩選腸道細菌,了解細菌對壓力賀爾蒙或特定神經細胞的作用,「有機會跟疾病治療做連結,但仍有蠻長一段路要走」。(編輯:張均懋)1100714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