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用之不竭潔淨能源 中國加速人造太陽計畫
(中央社合肥29日綜合外電報導)中國科學家打造核融合反應爐屢獲重大突破,凸顯中國矢志掌握潔淨能源科技的核心,著眼2050年前興建一座全面運轉的設施。
法新社報導,外型如甜甜圈的先進實驗超導托卡馬克實驗裝置(Experimental Advanced Superconducting Tokamak, EAST)有「人造太陽」之稱,座落安徽一處湖泊突起處,可以產生極高溫和能量,目前已取得一連串研究上的領先。
2017年,這座先進實驗超導托卡馬克實驗裝置成為全球第一座能維持核融合特定必要條件超過100秒的同類設施,去年11月更締造電子溫度攝氏一億度的紀錄,這個溫度是太陽核心的6倍。
這種難以想像的高溫對可創造用之不竭潔淨能源的核融合來說攸關重大。參與這樣計畫的主要官員宋雲濤最近視察時說:「我們希望透過這座裝置擴大國際合作,讓中國得以在人類未來使用核融合方面做出貢獻。」
宋雲濤還說,中國還計畫打造另外一座核融合反應爐,在2050年以前進行商用發電。北京當局已承諾投入約60億人民幣(約新台幣276億元),推動這項雄心壯志的計畫。
先進實驗超導托卡馬克實驗裝置是國際熱核融合實驗反應爐計畫(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 ITER)的一環。
國際熱核融合實驗反應爐計畫由歐洲聯盟(EU)、印度、日本、中國、俄羅斯、南韓和美國等7個成員資助和運作,目的在證實核融合能源的可行性,計畫核心是一座巨大的圓柱體融合裝置,稱為托卡馬克(tokamak)。
利用核融合發電是能源發展的聖杯。不同於核分裂,核融合不會排放溫室氣體,發生意外及核子原料被竊風險也較低。
但要達成核融合不但極為困難,費用也如天文數字般,國際熱核融合實驗反應爐計畫總費用估達225億美元(約新台幣6954億元)。
國際熱核融合實驗反應爐計畫的中國高級工程師武松濤坦承,中國在核融合方面的科技仍落後一些發展更先進的國家,像是美國和日本的托卡馬克都已獲致更珍貴的整體結果。
不過,安徽的測試核融合反應爐凸顯中國在科學進步上快速迎頭趕上,以及中國矢志追求更上一層樓的成就。
武松濤表示,中國的實力「過去20年來大躍進,特別是在搭上ITER高速列車之後。」
宋雲濤也說:「核融合非憑一國之力可達成。藉由ITER,全世界必須在這方面合作。」(譯者:劉淑琴/核稿:林治平)1080429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