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寒冬 Bendle採iTunes模式另闢生路
(中央社波士頓25日綜合外電報導)網路崛起,免費新聞充斥,千禧世代不再付費訂閱報紙,廣告主也轉向網路,報紙廣告營收遽減,媒體步入產業寒冬。如何另闢生財之道,成為新聞業頭痛的問題。
根據基督教科學箴言報(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網站報導,荷蘭1家成立僅2年的新聞平台新創公司Bendle,獲得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和德國媒體鉅子史普林格公司(Axel Springer)投資3800萬美元,23日在美推出測試版服務,目前用戶上萬人。
Bendle匯集「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英國財經雜誌「經濟學人」(Economist)和美國商業雜誌「快速企業」(Fast Company)等20家媒體的新聞,希望讓不想花錢訂閱報紙雜誌的千禧世代,按新聞則數付費,期待為網路崛起後,瀕臨崩潰邊緣的報業,另謀生路。
Bendle由2名29歲青年克洛平(Alexander Kloepping) 和布蘭克斯坦(Marten Blankesteijn)於2014年創立,在德國和荷蘭號稱有65萬名用戶,期盼iTunes和Amazon Video模式同樣可套用在新聞業,以無廣告,一站式服務,吸引因傳統媒體訂費和網路註冊程序卻步的年輕人上門。
克洛平告訴美國政治新聞機構Politico:「Spotify付費音樂,司空見慣,Netflix付費電影,也稀鬆平常。但我沒有哪個朋友花錢看新聞。」
Bendle扮演匯集新聞平台的角色,讀者閱讀想看的新聞才付費,費用從0.09到0.49美元不等(約新台幣2.9元到16元不等)。讀者如不滿意,甚至可以退費。收入則是由Bendle和媒體業者37分帳。
新聞業智庫尼曼實驗室(NiemanLab)的李奇特曼(Joseph Lichterman)寫道,這和蘋果Apple Store運作方式類似。「Bendle是某些人多年來盼到最接近iTune的新聞模式」。
iTunes模式雖然誘人,但部分觀察家對這套方法是否適用新聞業仍存疑。新聞業傳統營收管道是廣告和訂費,但在網路免費新聞充斥,擋廣告軟體當道下,這2項主要收入銳減。
即使是小額收費,新聞內容收費能否拯救新聞業?部份人說,這套行不通。
紐約市立大學(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陶氏奈特創業新聞中心(Tow-Knight Center for Entrepreneurial Journalism)主任賈維士(Jeff Jarvis)說:「我們產製名為內容的產品,然後要人們像買吹風機一樣付錢,這和古騰堡印刷術一樣是老套。」
賈維士看好像是收會費的公共媒體、付費活動、付費教育等其他模式。他也指出,古騰堡印刷術誕生後一個半世紀,報紙才問世,所以我們現在處於相當早期的階段。賈維士指出,小額付款現在不是,也從來不會是新聞業的解方。
根據尼曼實驗室,Bendle是將本身打造成高品質新聞和原創報導的平台,賣給美國讀者。克洛平告訴尼曼實驗室,他有信心,人們會掏腰包,尤其在付費手續迅速方便後。1050326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