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中研院吳介民:台灣多數人認為難維持現狀 選擇獨立多於統一

2024/3/5 08:27(3/5 09:16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示意圖。(Shutterstock圖庫)
示意圖。(Shutterstock圖庫)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戴雅真東京5日專電)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吳介民4日表示,「疑美恐中」在2024年總統大選發揮的作用難以量化,但中國因素長期效應仍在,中研院民調顯示,愈來愈多人認為台灣未來難以「維持現狀」。

吳介民在日本東海大學參加「台灣總統選舉和美中因素」研討會時表示,對於「中國因素」影響2024年總統大選持否定論、淡化論的人認為,相較於「中國因素」在2016年、2020年總統大選都扮演決定性角色,可以感受到台灣整體社會氛圍因為顧慮中國,而影響選民投票行為,在這次選舉,中國因素似乎沒有爆發成決定性因素。

他表示,然而如果把時間維度拉長、觀察台灣總體民意的變化,他個人對於「中國因素」持肯定論。他認為,中國因素在這次選舉發生幾個重要作用,包括對富士康集團查稅、查用地,逼退郭台銘參選。

他說,中國可以對郭台銘有這種影響力,在於郭台銘在中國有大量資產。中國政府雖然無法指定「非綠營」的總統候選人,但「可以讓特定的人不能選」,具有一定程度的否決權。

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吳介民4日表示,根據民意調查,近年來台灣民眾主張「獨立」的比例下降,也愈來愈多人認為台灣未來難以「維持現狀」,必將走向獨立或統一。中央社記者戴雅真東京攝 113年3月5日
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吳介民4日表示,根據民意調查,近年來台灣民眾主張「獨立」的比例下降,也愈來愈多人認為台灣未來難以「維持現狀」,必將走向獨立或統一。中央社記者戴雅真東京攝 113年3月5日

吳介民指出,中國近年來加緊對台灣的虛假資訊戰和認知作戰,包括2022年美國聯邦眾議院前議長裴洛西訪台前後,2023年的雞蛋供應短缺事件,以及稱民進黨政府「引戰」等。

他表示,從過去8年對台灣選民的民意調查可以發現,如果對統獨選擇採取「一題問法」,此刻選擇要維持現狀、獨立、還是統一,有超過8成的人選擇維持現狀,統一最沒有市場。

如果繼續追問要選擇「維持現狀後獨立」、「維持現狀後統一」,還是「永遠維持現狀」。合併分析後發現,支持「統一」的依舊最低,但支持「維持現狀後獨立」的民意卻上升,在總統蔡英文2020年當選時,曾一度高於「永遠維持現狀」的民意。不過,近3年多以來,支持「維持現狀後獨立」的民意逐年下降。

第3項調查詢問民眾對台灣統獨的未來預期。在2019年之前,認為未來會「統一」、「獨立」的民意互有勝負。到了2020年,預期台灣未來會獨立的民意最高,和預期會統一的民意相差20多個百分點。不過,兩者差距之後逐年縮小。在2023年,認為台灣未來會獨立的民意微幅高於統一,排在第3的是維持現狀。

吳介民表示,從以上民調最重要的發現是,大多數台灣人目前都想要維持現狀,但絕大多數台灣人也都認為不可能永遠維持現狀,台灣未來不是統一,就是獨立。而在這兩個選項中,選擇獨立的高於統一。

吳介民並指出,擔憂台灣「被統一」和中國施壓統一的比例也呈現升高趨勢,來自中國的認知作戰,仍然是台灣政府和社會的頭痛問題。(編輯:陳慧萍)1130305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