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歐盟對台經貿協定遲疑 台灣向歐媒釋放新構想
(中央社記者田習如布魯塞爾19日專電)駐歐盟代表李淳近日接受歐盟政治圈主要媒體Politico採訪,表示台灣正尋求與歐盟建立類似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的架構性模式,以突破歐盟官方多年來抗拒與台灣洽談雙邊貿易或投資協定的僵局。
歐洲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記者劉敬謙(Stuart Lau)在赴台採訪總統大選期間得知政府有意提出歐台經貿關係的新構想,並於17日採訪新任駐歐盟(EU)兼駐比利時代表李淳。
歐洲聯盟執行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在2015年一份貿易政策文件中,敘述在與中國協商投資協定的基礎上,「歐盟也將分別與香港和台灣探索開啟投資談判」。
自此,歐盟與台灣雙邊投資協定(BIA)就取代自由貿易協定(FTA),成為蔡英文政府與歐洲議會(European Parliament)的主要推動目標,但負責歐盟政策提案的執委會至今不願啟動任何歐台雙邊協定的行政作業。
2020年執委會與中國完成「全面投資協定」(Comprehensive Agreement on Investment)談判,後來雙邊關係因新疆、香港等人權議題而交惡,2021年歐洲議會決議凍結該協定至今。
歐洲議會對中關係代表團團長包瑞翰(Reinhard Bütikofer)接受Politico採訪指出,因歐中投資協定「已如門釘般死透」,部份歐盟人士擔心與台灣洽簽投資協定會引來中國負面反應,對台形成阻礙。
李淳則坦言,歐盟與台灣的經濟互動其實有許多領域並非傳統投資協定所能涵蓋。他表示一個包含科技、綠能、投資等多面向的合作「架構」,也能使歐台在因應經濟脅迫、降低經濟依賴風險策略等議題上,建立系統性的資訊交流管道。
李淳向Politico強調,台歐之間確實需要一個能夠增加彼此決策透明度和公私部門參與度的往來架構,讓雙方經貿事務在跨越不同議題、時期下,更易協調、保持前後一致。
Politico指出,類似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的架構性模式,被台北視為強化理念相近民主夥伴眼中台灣戰略價值的一項核心成分,包括去年台灣也開始與英國商談促近貿易夥伴關係的架構性協定。
美國與台灣的倡議及與印太國家洽談中的印太經濟架構(IPEF),反映華府「非貿易協定式的貿易外交」取向,受此影響,包瑞翰告訴Politico,歐盟執委會貿易部門裡已有些人對歐台「更具彈性」的方案抱持開放態度。(編輯:徐睿承)1130120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