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琉球珊瑚、魚類瀕臨枯竭 學者籲設海洋保護區
(中央社記者張雄風台北18日電)綠色和平今天表示,屏東小琉球珊瑚、魚類的生態資源持續下滑、瀕臨枯竭,魚類數量減少,而珊瑚覆蓋率多呈失能至衰退。學者認為,應改善人為污染破壞,設立海洋保護區是比較有效的作為。
綠色和平今天舉辦「無魚海洋 枯竭觀光—小琉球海洋生態調查」記者會;小琉球2021年約200萬人次、2022年達250萬人次登島,當地珊瑚、魚類等海洋資源瀕臨枯竭,成為觀光產業的警訊。
綠色和平今年8月實地走訪小琉球,並以「穿越線」法,於水下10公尺執行定量觀察與底質監測,調查範圍包括山豬溝、杉福、肚仔坪、花瓶岩、龍蝦洞、蛤板灣6個遊憩地點。
調查結果,小琉球沿岸的魚類密度極低,比如龍蝦洞、蛤板灣每平方公尺分別僅有0.5隻與0.4隻魚,密度最高的肚仔坪每平方公尺也只有1.1隻魚;其中杉福、花瓶岩、龍蝦洞等遊憩點,魚類的單位面積個體數皆呈下滑趨勢,以花瓶岩變化幅度最大,由2010年的2.5隻滑落至今年的0.6隻。
此外,在這6個調查點發現,花瓶岩珊瑚礁的覆蓋率狀態呈「失能」,肚仔坪、龍蝦洞、杉福、山豬溝皆為「衰退」,僅蛤板灣為穩定;且各樣點的珊瑚礁系統皆出現「優勢物種單一化」傾向,代表生態系愈來愈不平衡。
咾咕嶼協會理事長陳汯葰描述現況,目前小琉球除了海龜外,魚類比較少且多樣性也不高,雖然有一些新的魚苗,也不會很快長大到成魚,存活率也不高;珊瑚覆蓋率都沒有很高,生態的環境在人潮的壓力上是有的,要恢復到以前「沒有那麼樂觀」。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研究員樊同雲表示,珊瑚礁有建造陸地、保護海岸的功能,對於漁類、觀光資源非常重要;若覆蓋率少於10%達失能狀態,失去造礁的功能,沒有辦法孕育魚類。
樊同雲指出,小琉球的情況是「雪上加霜」,人為污染再加上氣候衝擊,因此衰退非常嚴重;建議先改善人為污染破壞,設立保護區並嚴格執法,配合當地社區的合作轉型,設立海洋保護區是比較有效的作為。(編輯:陳政偉)1121018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