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院邀談論文抄襲爭議 學者:結構性問題
(中央社記者陳俊華台北20日電)監察院日前邀請學者專題演講,探討學位論文抄襲爭議。學者認為,論文抄襲關鍵在於指導教授,只要教授堅持學術倫理,抄襲的可能性就很低;抄襲事件層出不窮,是結構性及文化性使然。
監察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透過新聞稿指出,針對去年受輿論關注的學位論文抄襲問題,16日邀台灣大學人類學系退休教授謝世忠、台北市立大學教育學系教授但昭偉專題演講,探討學位論文抄襲爭議,剖析問題、提出建言。
但昭偉表示,學位論文抄襲的關鍵點在於指導教授,只要教授愛惜羽毛,堅持學術倫理,抄襲的可能性就很低;但抄襲事件依然層出不窮,這是結構性及文化性使然。學術倫理問題嚴重化的原因之一,是論文口試委員的成員有待商榷。
但昭偉說,校外口試委員是論文品質的主要把關者,卻沒發揮作用,論文口試彷彿是商場上的圍標或黑道的圍事。他建議可學習英國作法,指導教授不得擔任口試委員;口試委員的職責,要能夠作到人情干擾最小化;碩士論文由一名校外委員進行書面審查即可,必要時才舉行口試。
但昭偉指出,大家更該關心學位論文的品質問題;部分廣開碩士專班的系所,學生人數多,加上學習動機不足、程度不一,教師又被迫收很多學生,在負擔超重的狀況下,教師專業表現降低,指導的學生論文品質低落。
他表示,學術倫理問題普遍發生及學位論文品質不佳,反映出高等教育在結構上與運作上發生了嚴重的問題,包括淺碟式的課堂學習、牟利式的經營、假面式的績效,高等教育該何去何從,值得深省。
但昭偉說,外界對學術人才養成教育及學界中所發生的問題,並沒有深入瞭解,學位論文抄襲只是其中之一;只有國家機器有能量及權力擔負此重責大任,期待監察院啟動調查。
謝世忠表示,如不建置一個創作的文化,抄襲的陰影永遠存在在社會,但文化根很難用後天教育及法律根除,想要剷除這種文化根,需要一場大型、持續的文化批判社會運動,才能竟其功。(編輯:蘇志宗)1120220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