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提防轉型正義逆流 淪為黨內政爭武器
(中央社記者葉素萍台北16日電)南臺科技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所長羅承宗今天說,拿片面的指控就想作為要脅民選首長或民意代表候選人參與民主選舉活動的障礙,過度簡化轉型正義內涵,甚至刻意將轉型正義淪為黨內政爭武器,必須小心這股轉型正義的逆流。
永社連續兩天舉行十週年紀念研討會,今天邀請專家學者談「民主永續與轉型正義」。
羅承宗說,有些人因為轉型正義,拿到一些斷簡殘編資料後,就要求被牽涉者不要選舉;他認為,雖然資料是白紙黑字,但未必是真,必須把脈絡先釐清。
羅承宗認為,拿片面指控就想作為要脅民選首長或民意代表候選人參與民主選舉活動的障礙,實在過度簡化轉型正義的內涵,甚至有刻意將轉型正義淪為黨內政爭武器化的傾向,面對這股轉型正義的時代逆流,必須嚴肅、小心以對;他認為,今年在民進黨初選過程,這個逆流會繼續發酵。
羅承宗說,像立委黃國書線民事件,他想知道的是體制,而不是個人的去留,包括,黃國書案的帳是誰出的、從國家單位哪個機關出的、當初找線民的那一串公文在哪裡。
前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主委楊翠回應指出,並不是把一些線民的清單拿出來,就得到轉型正義,因為檔案「不完全等於真相」,需要更細緻,從體制面到人的執行面去了解。
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副主委孫斌認為,轉型正義的困境,與「分期付款式(意指非一次性政治革命,而是漸進的、多階段式的轉型)」的民主化過程,息息相關。
孫斌說,由於多數國民不了解當年黨國威權發生過的事情,也不清楚白色恐怖、威權統治、開明專制、警總所指為何,致使綠色恐怖、威權復辟、民主專制或是東廠等名詞的原本意義被濫用與模糊化。
孫斌指出,這些名詞的原本意義遭模糊化,導致原本該受批判的人物或政黨,得以脫免責任,讓國民覺得政治就是誰做都一樣,沒有是非、只有鬥爭,進而對過去黨國體制所創造的「神話」產生憧憬,嚮往「台灣安全、人民有錢」之類的神話。
孫斌表示,當執政者因上述攻擊而難以有效施政、推動轉型正義,並運用防衛性民主手段鞏固民主時,政治環境就更適合滋養這類「似是而非」的攻擊;惡性循環下,反民主的政治勢力就有機會偽裝成較佳的替代方案,而被多數國民所選擇,進而造成民主倒退。(編輯:林克倫)1110116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