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蔣經國起用李登輝 美國務院急查他是誰【書摘】

2021/4/27 08:34(4/27 10:57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網站)2020年2月,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檔案館公開蔣經國私人日記,這是繼2006年蔣介石日記開放後,另一件引起全球華人社會與學術界矚目的盛事。蔣經國過世30多年來,歷史地位與評價仁智互見,引發不少討論。出身台灣的胡佛東亞館藏部主任、歷史學者林孝庭以台、美、日解密檔案史料及新公開的蔣經國日記為基礎,出版《蔣經國的台灣時代》,論述蔣經國從政工軍情強人,到推動台灣民主化的後半生。

蔣經國選擇李登輝擔任副總統,對台灣的民主發展影響深遠。1972年,李登輝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蔣經國日記與蔣內閣名單,這個新面孔引發美國國務院好奇,後來很長的一段時間,美國外交、情報系統對李登輝實際扮演的角色始終存疑。中央社取得遠足文化授權,刊載部分內容。

蔣經國日記首度出現李登輝名字

蔣經國1972年春天奉命組閣後,大幅改組人事,史無前例地任命6位台籍人士入閣,除了徐慶鐘出任行政院副院長之外,內政與交通兩重要部會也由台籍人士主掌,向來被蔣視為眼中釘的高玉樹,獲延攬擔任交通部長要職,台灣省政府主席則首次由台籍謝東閔出任。美方對新內閣的評價極為正面,肯定「本土化」布局有助於國府凝聚內部的向心力。

被蔣經國延攬入閣擔任政務委員的李登輝,引起華府一陣好奇;對於這位年僅49歲、擁有康乃爾大學農經博士學歷,而入閣前最高經歷僅為行政院農復會「組長」的年輕技術官僚,國務院官員遍尋內部所有卷宗,竟然找不到任何相關資料,後來得知一位中文名為柯逸山(Paul E. Kovenock)的中階官員,1966年以訪問學者身分在台灣進行兩年訪學時曾與李登輝有所接觸,趕緊透過柯的個人回憶,來理解這位台籍政壇新秀。

柯逸山稱,李登輝在過去相當一段時間裡,與本省籍年輕一輩「激進份子」從過甚密,1968年這批台籍人士在張俊宏、張育宏兄弟的領導下創立《大學雜誌》,李登輝常發表文章,參加雜誌社舉辦的讀書會,及批判政府農業政策失當。柯憶及他在台北與雜誌社編輯群往來時,深刻感受到這群知識份子皆把李視為英雄,當時李剛從康乃爾學成歸國,在農復會未獲重用,僅擔任資深技正,直到兩年後才被提拔為組長,而李無法在專業領域大展長才的挫折與苦悶,被許多台籍人士視為國民黨忽視栽培本土菁英的例證。柯逸山觀察李登輝本人似乎樂意扮演一個中介角色,讓台籍菁英透過他來影響國民黨,也讓國民黨透過他來承認農業政策的錯誤;在柯看來,李有種異於常人的本事,能同時滿足本省人與外省人彼此的政治需求,讓那些向來對國民黨持批判態度的台籍菁英,逐漸被吸納至黨國體制之內。

中央情報局與五角大廈所屬情報部門隨後也提出報告,分析小蔣延攬李登輝入閣的主要目的,是想透過李與台籍反對勢力進行對話,特別是當時強烈鼓吹民主化與政治革新的自由派知識群體。

但世人未曾知悉的是,1972年春天當蔣經國反覆思考組閣名單時,最初「李登輝」3個字根本不在其中,直到6月1日新內閣名單正式對外宣布的前一晚,小蔣日記裡才首次出現由「李登輝擔任政務委員」的記載。其中的轉折為何,不得而知。

蔣經國因中壢事件深受打擊 萌輕生之念

隨著挑戰國府法統的民主化呼聲日益高漲,蔣經國要以開明形象取得民心的支持,又要設法安撫黨內頑固保守勢力的情緒,可謂費盡心思。擺盪於「開明」與「保守」之間,同時糾結在「本土化」、「民主化」與維繫國民黨威權統治等錯綜複雜的因素下,1977年底地方選舉結束後,蔣經國的精神思緒幾乎完全崩潰。

從小蔣日記所載,吾人進一步知悉此次選舉失利對其心理的刺激,遠超過外界所想像:「因地方選舉所遭之挫折和打擊,可以說是『深痛』而永難忘,乃是奇恥大辱。」他坦承對黨提名的候選人未深入考核,僅草率聽信黨內幹部之言,但「木已成舟,後悔莫及」。

敗選以來,小蔣白天坐立不安,夜間無法入睡,開始打針與服用藥量極重的安眠藥,甚至腦中浮現輕生的念頭:「自反之後,心之深入忽生『生而受辱不如死而求心安』,確有此念,惟今日之事無法一死了之,死要比活來得容易,此在一念之差耳。」他自問這些年來無私無我,為台灣百姓出了不少力,頭髮也白了許多,如今選舉挫敗,勾銷了他所花的心血,並感慨「政治是多麼的殘酷無情」。令小蔣更痛苦的是,經過一番檢討並思考黨內人事調整與革新之道後,竟然不得要領,這不禁讓他情緒低沉,坦言「自己已經沒有從前那樣的奮鬥勇氣了,這是最可慮的事」。

在此必須指出,蔣經國開啟政治「本土化」工程之餘,對於民主政治實踐乃至黨外謀求打破國民黨一黨獨大局面的衝撞,他在心理上很難苟同。

他以自身背景與從政經歷,很難明白為何政治革新非得透過「選舉」才能達成,並自問:「難道只有選舉才算是民主政治?在安定而清明的社會中,或許選舉可以反映一般民意,但在今天重利為先的社會中,選舉反而成了勞民傷財之舉,但是又不得不辦。」或許蔣經國心中理想的政治體制,應是一種父權式、漸進式的開明專制,由國民黨繼續掌舵領導台灣,同時吸納更多台籍菁英於「體制內」貢獻長才,強化政府正當性與代表性,而非一味仿效西方國家多黨競爭的民主政體。

提名李登輝擔任副總統

1984年春天,國民大會準備選舉新一任正、副總統,蔣經國基於省籍平衡而提名台灣省主席李登輝擔任副手,並有意讓政績出色、民間聲望日隆的行政院長孫運璿留任,以栽培他成為未來國家的領導人,不料孫運璿突然中風病倒,被迫退出政壇,嚴重打亂蔣的人事布局。

在國務院與中央情報局的分析裡,接受西方教育、具有改革色彩的李登輝,於國民黨內毫無權力基礎,僅是小蔣用來制衡海外台獨勢力,以及對島內台人群體進行安撫酬庸的一顆棋子,根本無法駕馭龐大的黨國體制,連被華府劃歸為保守派的俞國華,其影響力都勝過李。

種種情況都讓華府對台灣未來的政治前景不太樂觀,研判一旦蔣經國在任期內亡故,保守派必將主導全局,溫和力量將進一步下滑,屆時台灣不但沒有推動大規模改革的可能,台、美關係也將蒙受陰影。

就在西方國家不看好台灣未來政局發展的情況下,蔣經國在生命的最後幾年裡,毅然推動全面的政治革新與民主化進程,對台灣日後的命運帶來深遠的影響。(書摘由遠足文化授權,小標為中央社所加)(編輯:趙敏雅)1100427

書名:蔣經國的台灣時代:中華民國與冷戰下的台灣
作者:林孝庭  
出版社:遠足文化  
出版日期:2021/04/27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請繼續下滑閱讀
蔣經國晚年推動民主化兩大壓力:美國催逼、中共競爭【書摘】
172.30.14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