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信良:黃信介是台灣民主運動最重要領導人
(中央社記者呂欣憓台北15日電)民主進步黨前主席黃信介今年90歲冥誕,他一生追求民主運動,長期出錢出力,因美麗島事件遭判刑入獄,出獄後當選民進黨主席,奠定民進黨執政基礎,民進黨前主席許信良稱他是台灣民主運動最重要領導人。
1970年代末期和1980年代初期,是台灣民主狂飆的年代,當年許信良和姚嘉文、張俊宏、林義雄、施明德等5人小組,共同創辦美麗島雜誌,可以說是台灣民主運動的關鍵,而能把這些性格迥異、滿腹才華的人士集結在一起的,就是民進黨人口中的「信介仙」黃信介。
黃信介本名黃金龍,1928年8月20日出生於台北大龍峒的富裕家庭,含著金湯匙出生的他,初中後負笈日本求學,最後畢業於國立台北大學前身的台灣行政專科學校。
不用為五斗米折腰的他,當年看到前台北市長吳三連競選第一屆台北市長的宣傳小冊子,決定加入助選,這個無心插柳的決定,開啟了他的政治生涯。1961年第5屆台北市議員選舉,他在半推半就下成為參選人,而他因為欽佩日本首相岸信介,決定將名字「金龍」改名「信介」。
辯才無礙的黃信介,掀起一陣旋風,在當年台北市第三選區以最高票當選,自此踏入政壇,參與了風起雲湧的台灣民主運動,不但改變了自己的一生,更深刻影響了台灣的民主政治。1964年,黃信介順利連任市議員,1969年12月參與立法委員增額補選當選,42歲的他成為立法院裡最年輕的立委。
回憶起1969年初識黃信介,前民進黨主席許信良就深深折服於黃信介演講的風采,「他用台語演講挖苦國民黨,非常迷人,羅馬的雄辯家也不過如此。」到1977年許信良選桃園縣長的時候,黃信介幫他助講,在台上演講的風範依舊令許信良印象深刻。
1978年和1979年可以說是台灣民主發展的關鍵兩年,受到1977年中壢事件影響,1978年的立委增額補選,集結了全台灣重要的知識份子和社運人士投入選舉,許信良說,當時風起雲湧,「民主運動像雨後春筍般蓬勃」,而如何把這些重要人士集結起來,成為了重要的工作。
黃信介在1978年成立「台灣黨外人士助選團」,由他自己擔任團長,巡迴全島各地助選,把各股力量團結起來,捲起千層浪,變成強大的運動,對當時執政的國民黨產生龐大的壓力,這是許信良認為黃信介之於台灣民主運動的第一個功勞。
1979年黃信介創辦美麗島雜誌,當年底就爆發美麗島事件,黃信介因「叛亂罪」被判處有期徒刑14年入獄服刑,1987年才假釋出獄,成為民進黨內美麗島系的龍頭。
許信良回憶,當年申請創辦雜誌在3月就已經成功,但黃信介遲遲不發行,有次他和負責募款的姚嘉文去找黃信介,詢問到底何時要發行,黃信介用台語指著許信良說「許信良你沒事,就你來吧!」最後黃信介當發行人,許信良擔任社長,張俊宏為總編輯,施明德為總經理。
當時背負著整個台灣對黨外運動的期待,美麗島雜誌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發行的第一期就狂賣8萬份,許信良說,1978和1979這兩年可以說把全台灣人對民主的期待全部引發出來,「美麗島雜誌不只是雜誌,是一個有實無名的政黨,在台北的雜誌社就是中央黨部,各地的分社就是地方黨部。」
接著1979年底發生美麗島事件,對台灣的民主政治發展有著至為關鍵的影響,許信良認為,這2年如果不是因為黃信介的領導,以後的民主運動都不會成功,也不會有日後的民主進步黨,「黃信介是台灣成功的民主運動最重要的領導人。」
黃信介的成功,不在於他的聰明才智,而在於他的開闊胸襟、對事情不抱任何成見和知人善任。許信良說,日治時代台灣就有民主運動,但沒有成功,因為知識分子多半堅持己見,就是因為沒有黃信介這樣的領導人,力量四分五裂,台灣民主運動因為有黃信介把各路人馬匯集起來,才能成功。
許信良舉例,黃信介從來不干涉美麗島雜誌的任何決定,當時呂秀蓮投了一篇2萬字的稿子,被編輯刪到剩2000字,呂秀蓮跑去向黃信介抱怨,黃信介也沒有介入編務,就是放手讓他們幾個年輕人去做。
許信良說,1990年黃信介擔任民進黨主席時,和時任國民黨主席和總統的李登輝合作,推動國是會議,達成總統直選的共識,但其實一開始黨內反彈聲浪很大,認為怎麼可以和國民黨合作,但黃信介認為當時的民進黨尚未站穩腳步,如果要達成總統直選的目標,戰略上就要和國民黨合作。
而1992年要求落實總統直選的抗議中,黃信介更親征街頭,和所有人一起靜坐,最終促成1996年中華民國建國以來第一次總統、副總統的公民直選。
「民主運動的領導人,要能追求多數人追求的目標,而且包納多元,包納不一樣的想法。」在許信良眼中,黃信介就是這樣一個成功的領導者,不以個人意識形態為主,且能用比自己強的人卻不會猜忌,還有一個關鍵點,是黃信介願意擔負起台灣民主運動的責任。
許信良說,當時黃信介成立助選團時,已經選上終身立委職,根本不需要犯大忌去從事民主運動,但黃信介選擇在關鍵時刻,毅然決然「跳下來」,黃信介也明白成為領導人,是要付出代價的,但他對民主有期許,不在乎個人犧牲,願意一肩扛起台灣民主的重擔。
當年民進黨募款不易,家境富裕的黃信介,經常自掏腰包為黨解決財務困境。他輔選時常隨身帶著一本支票簿,遇到缺錢的候選人,馬上開一張支票金援。
美麗島事件平反後,黃信介於1991年恢復其增額立委身分,得以重新擔任立法委員,但復職40分鐘後,他發表「請與我一同告別舊時代」演說,辭掉終身立委,為解散「萬年國會」的改革訴求以身作則。
卸任黨主席後,他於1992年底接受民進黨的徵召,前往民進黨的「沙漠地區」花蓮縣參選區域立委,被稱為「元帥東征」,開票結果以些微差距落敗,但因這場選舉被查出舞弊事件,隔年中選會公布黃信介當選,第三度重返立法院。
身為黨外民主運動先行者,黃信介長期對抗國民黨,1999年3月他協調民進黨內陳水扁和許信良爭選總統問題未果,同年11月30日因病辭世,未能見證政黨輪替;儘管如此,他一手推動台灣民主政治,奠定民進黨執政基礎,被稱為「永遠的歐吉桑」,不凡的一生,永遠留在台灣民主運動的一頁。(編輯:蘇龍麒/謝佳珍)1070815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