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嚴30年 民主台灣政黨的分合與競爭
(中央社記者陳偉婷台北16日電)走過解嚴30年,台灣政黨發展從黨國一黨獨大走向本土化,民進黨和國民黨相互制衡,完成台灣3度政黨輪替,加上民心思變、多元聲音湧現,也為小黨爭取發展空間。
中華民國台灣省政府主席兼台灣省警備總司令陳誠西元1949年5月19日頒布戒嚴令,宣告自同年5月20日零時起,台灣省全境實施戒嚴,大幅限制人民集會、結社、言論、出版、旅遊等自由,直到前總統蔣經國1987年頒布總統令解嚴,38年的戒嚴時期才劃下句點。
政府在戒嚴時控制人民思想、限制基本人權,沒有集會結社自由,黨外人士就算私下串連,也難突破高牆。信仰自由主義的政治人物雷震,1960年積極籌組「中國民主黨」,希望制衡執政黨,但以捲入共諜案告終。
直到1978年後,挑戰威權的「中壢事件」、「美麗島事件」接連發生,黨外運動人士組織群眾、學運抗爭紛起,訴求民主、自由,終結黨禁及解嚴聲浪不斷。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教授薛化元在「蔣經國與臺灣政治發展的歷史再評價」一文中寫道,黨外人士在1986年9月趁機宣布組成民主進步黨,衝擊政府黨禁政策;當時蔣經國權衡國內、外情勢,雖不承認反對黨組黨,但也沒強力鎮壓。
1987年解嚴後,中華民國政府修改人民團體法,在1989年1月開放人民籌組政黨;1991年當時的國民大會修憲,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並撤銷台灣警備總司令部、國會改選等保障人民充分行使政治集會結社權利,各式各樣政治團體蓬勃發展。
時代更迭,國民黨一黨獨大局勢被民主力量打破,黨內也風起雲湧,反對前總統李登輝路線者出走,在1993年另組新黨,引領一時風騷;2000年時又有前省長宋楚瑜另組親民黨,與國民黨保持亦戰亦友關係。
台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受訪表示,過去30年見證台灣政黨政治大起大落,國民黨從解嚴前後一黨獨大,裂解成新黨、親民黨,連台灣團結聯盟也有國民黨本土派成員,加上過去執政失去民心,導致2014縣市首長及2016總統、立委選舉大敗,「目前是國民黨遷台以來最虛弱時期」。
游盈隆說,民進黨從黨外由零開始,內部雖有路線之爭,但沒重大分裂,逐步累積社會支持力量,不斷增加公職席次,1997年縣市長選舉,更囊括12席,透露政黨輪替可能性,並在2000年由前總統陳水扁當選總統,完成台灣首度政黨輪替。
不過,民進黨在2008年又盪到谷底,立委席次只剩27席,氣勢衰微;但因之後國民黨執政漸失民心,加上許多重大社會議題發酵,如土地和居住正義、白衫軍運動、反核四、直到2014年年輕學子為反立法院黑箱審查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站上街頭,太陽花學運挾帶旺盛民氣,都給民進黨再度奮起增添柴火。
社會多元聲音、對當局不滿的憤怒、充滿活力的年輕世代也給小黨異軍突起機會,2015年才組黨的時代力量在2016年立委選舉大有斬獲,取得5個席次,成為民進黨、國民黨之後的立院第三大黨。反觀親民黨僅剩3席,無黨團結聯盟僅有1席,台聯全軍覆沒。
游盈隆表示,民進黨和時代力量是既合作又競爭,時代力量黨員都很年輕、一路走來跌跌撞撞,還有很多進步空間,但他們堅守民主程序、堅持透明化、台灣立場,凸顯理想性;但又還沒厚實到成為民眾理所當然的選擇。時代力量應扮演稱職在野黨角色,發揮「防腐劑」功能,避免民進黨在一黨獨大狀態下有腐化的可能。
小黨雖出頭,但要茁壯仍有難度。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長李福鐘則表示,國民兩黨在2005年合作修憲,除將立委席次減半,選制也改成單一選區兩票制,小黨要在選區中打敗兩大黨參選人並不容易,形同限縮生存空間,也奠定兩黨政治基礎。
李福鐘也說,縱橫過去政黨發展,「大黨都想把小黨吃掉」,小黨之間也會互相排擠。現在中間選民強勢,可能主宰選情變化,時代力量形象清新、有明星樣態,符合年輕人氣味,但能否站穩腳步、持續取得公職席次,還有待觀望。1060716
- 2017/07/17 10:22
- 2017/07/16 09:16
- 2017/07/16 09:10
- 解嚴30年 民主台灣政黨的分合與競爭2017/07/16 08:52
- 2017/07/16 08:49
- 2017/07/16 08:39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