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筱峰:解嚴釋放台灣多元創造力
(中央社記者陳至中台北16日電)解除戒嚴滿30週年,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所教授李筱峰從街頭的看板、電玩中,看到台灣民眾在解嚴後「普遍受到啟蒙」,自由與人權觀念成為普世價值,釋放出多元、靈活的創造力。
不過李筱峰說,台灣社會仍存在「戒嚴殘餘」,領導者也較缺乏「衝決網羅」的膽識,需要透過民主機制,加以督促和改變。
李筱峰是台灣著名的政治評論家,經常以犀利的筆鋒,在報章論壇上針砭時事。但他同時也是一位歷史學者,對台灣地名、常民文化多有觀察和研究。
李筱峰接受專訪,提及台灣街頭廣告文化,使用有趣的諧音和雙關,堪稱「看板文學」。例如修鞋店叫「改鞋歸正」,髮廊叫「吾髮吾天」,褲子專賣店叫「玩褲子弟」,餐廳叫「座餓多端」,賣粥的甚至直接叫「粥恩來」。
李筱峰認為,這些幽默創意的看板,都得力於30年前的解嚴,社會文化鬆綁,尤其是取中國大陸政治人物諧音的「粥恩來」,若是在戒嚴時期,早就被警備總部抓走。
戒嚴時期,民眾、學者如履薄冰,深怕一有不慎得罪當道,便會身陷囹圄。最近火紅的電玩遊戲「返校」,便呈現了這種恐怖的社會氛圍,李筱峰本人也曾因在雜誌撰文,被政治大學勒令開除。
李筱峰幽默地說,現在重讀那篇讓他輟學的文章「奈何明月照溝渠」,其實也沒什麼大不了,甚至可以說是「保守」。但在戒嚴時代,思想國有化、配給化,挑戰權威的言論難以呈現於世人面前,相比之下,現在的年輕人可以閱讀多元的觀點、互相辯論,這些自由都是經過無數人的努力、犧牲掙來的果實。
近來教育部修訂課綱,將原本歷史科單獨的「中國史」,改納入「東亞史」範疇,李筱峰認為是一個重要的指標,讓台灣得以脫離外來、殖民性格的政權觀念,以本土、在地為核心,進一步擴展到關心鄰近區域的歷史文化。
李筱峰認為,過去教科書太過切割「台灣史」、「中國史」和「世界史」,易使知識片段,缺乏統整的國際觀念。舉例來說,18世紀發生在台灣的「林爽文事件」,和美國獨立、法國大革命的年份接近,後者激出獨立宣言、人權宣言等現代價值,林爽文反抗清朝,卻還停留在「黃袍加身」的君權觀念,將歷史放在更大的範疇來看,會更有意思。
課綱只是其中一環,在李筱峰眼中,台灣還有許多「轉型正義」需要推動,且不僅僅侷限於二二八、白色恐怖等議題上,過去所有不民主、不公平、不正義的事情,都必須轉型。近來政府推動的年金改革,改善過去階級差距太大的問題,也是轉型正義的一環。
李筱峰認為,解嚴30年以來,台灣人已「開竅」和「普遍覺醒」,但還是依稀可看到反民主的「戒嚴殘留」存在,例如學校裡的教官、紀念獨裁者的中正紀念堂等。
李筱峰說,如今領導者需要清末戊戌六君子之一譚嗣同「衝決網羅」的精神,向結構性問題發出挑戰,推動各方面的轉型正義。執政者較在乎生活面,文史意識薄弱,無法體會社會底層生活。但好在解嚴之後,台灣已有許多民主機制,可以督促、改變執政者。1060716
- 2017/07/17 10:22
- 2017/07/16 09:10
- 2017/07/16 08:52
- 李筱峰:解嚴釋放台灣多元創造力2017/07/16 08:49
- 2017/07/16 08:39
- 2017/07/15 11:43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