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穿什麼不是小事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因何改變戰國【書摘】

2024/10/11 09:01(10/11 09:21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位於中國河北邯鄲市的胡服騎射雕像。(圖取自維基共享資源;作者我乃野雲鶴,CC BY-SA 4.0)
位於中國河北邯鄲市的胡服騎射雕像。(圖取自維基共享資源;作者我乃野雲鶴,CC BY-SA 4.0)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網站)雖然歷史上習慣合稱春秋戰國,但春秋與戰國時代發展大勢堪稱相反,戰國時期君王政治權力日漸集中,戰爭型態改變,參戰主力由少數貴族變為大量農民,戰爭目的從爭奪霸權變成以殺敵為目的的生死之戰;主要原因包括鐵器的出現、新式兵器研發等,連軍人的穿著都是關鍵因素。西元前3世紀,趙武靈王師法夷狄推動「胡服騎射」,讓趙國軍武實力由強變成超強。

戰國是列國政權急遽變革的時代,各國變法圖強、合縱連橫,最後秦併六國。雖然秦始皇焚書坑儒讓許多史籍付之一炬,從地理形勢搭配重大戰役路線與政治情勢,仍能還原主要事件的來龍去脈。從事地圖編輯工作十餘年的中國作家李不白,從地理角度切入,發表一系列《用地理看歷史》專書,分析重大歷史事件發生的必然與偶然。中央社取得授權與您分享部分內容,看看「胡服騎射」改革怎麼影響戰國。

胡服騎射 

秦、楚、齊在南方合縱連橫時,趙因遠離中原,在北方偷偷發展。趙武靈王意識到趙國在河北一時無所作為,能不被齊、秦夾攻就是好事,把目光投向山西北部。山西的各個盆地之間雖有山川阻隔,但通行不是難事,唯獨最北部的大同盆地,與南方忻定盆地之間橫亙高大的恆山山脈,成為行車進兵不可逾越的障礙。

如果不想繞道代郡,趙人可以沿汾河而上,到達汾河源頭後,翻過一道山崗,便到達桑乾河的源頭,而後順桑乾河可以直達大同盆地。沿汾河河谷而上要翻山越嶺,山路太長,行軍多有不便,最好的路線是從太原盆地所在的晉陽城出發,北上進入忻定盆地,忻定盆地北部(恆山山脈)的中間有一個豁口,即雁門,戰國時稱先俞,因趙武靈王在其北方置雁門郡,唐朝時稱為雁門關。

趙國與樓煩、林胡相鄰,趙武靈王汲取敵手長處,推行軍事改革。(時報出版提供)
趙國與樓煩、林胡相鄰,趙武靈王汲取敵手長處,推行軍事改革。(時報出版提供)

出了雁門關,便是大同盆地。大同盆地地形破碎,戎狄雜處。趙武靈王帶著趙軍剛出雁門關便碰到兩個大部族,一個是樓煩,另一個是林胡。樓煩是北狄的一支,大約建國於春秋時期。春秋時期,戎狄部族散布各個山林,多是步兵。戰國時,生存空間不斷被華夏各國擠壓,慢慢向北方草原退卻,學會騎馬,更擅長騎射。此時的中原各國,馬拉戰車愈來愈少,步兵占主流。

林胡,顧名思義,林中胡人。說明還保留居住林中的習慣,只是今時不同往日,林胡分布於鄂爾多斯高原東北部、黃河西岸,這裡乾旱少雨,森林少得可憐,這個名字或許代表著他們某段美好的回憶。

林胡和樓煩以土默川平原為中心,分布於黃河兩岸。土默川平原是今天的叫法,南北朝時,這裡生活著一群敕勒人(也叫高車人,維族人的祖先),所以叫敕勒川(川不光指河流,也指河流沖積而成的平地),當時還流行一首敕勒歌:「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雖然這是後世的歌謠,但可以想像趙武靈王帶著趙軍出關時,看到一幅什麼樣的壯美情景。

與樓煩和林胡的交戰過程中,趙武靈王發現胡人多為騎兵,來去如風,衣更短,袖更窄,上馬控弦極為方便。趙國以步兵為主,行動太慢,屢屢吃虧。為此,趙武靈王打算以胡制胡,即向胡人學習,穿他們的衣服,學他們騎在馬上射箭,便是「胡服騎射」。

華夏禮儀之中,衣服是身分的象徵,特別是貴族的衣服,絲綢質地,寬袍大袖,在戰場上很礙事,平民的稍好,只能穿麻布,衣袖沒那麼長。但若改穿胡人的衣服,在人們的傳統觀念裡,與蠻夷無異,趙武靈王的改革勢必遭到國人反對。

其實衣服還好,無非是做短一些,袖子窄一些,不影響使用長戟、弓箭。關鍵是褲子,傳統華夏服飾中沒有褲子,衣裳實際是上衣下裳,裳是裙子的意思——先秦衣服的款式男女通用,只是花色和圖案有區別。上衣下裳是華夏族人最早的衣服形制,到了周朝,人們縫製衣服時,將上衣和下裳縫在一起,能更好地包裹身體,不致走光失禮,因此稱為深衣。後世華夏禮服的發展,基本離不開這兩種形制,唯獨沒有褲子,上衣好理解,下裙之內穿什麼呢?什麼都沒穿,只在容易露出皮膚的小腿部分套上兩條脛衣,就是半截褲腿,很容易掉下來,所以還有兩條帶子固定到腰上,制式有點像今天女士穿的長筒絲襪,只不過不緊身,而是寬鬆的。脛衣在先秦時有專門的名稱叫袴,紈指很細的絲綢,袴就是脛衣,能穿絲製衣物的都是貴族,平民只能穿麻,至於今天用最多的棉要到明朝才普及。

脛衣是開襠褲的雛形,這個特點造成穿脛衣的人無法騎在馬背上打仗。傳統的士卒不是站在戰車上揮戈,就是徒步拚殺。趙武靈王要訓練騎兵,光把上衣改短、衣袖改窄還不夠,必須讓所有士兵去掉下裳,改穿褲子。褲子是胡人穿的,上下馬極其方便,裙子無法比擬。但裙子是傳統禮儀的一部分,改穿褲子,顯露雙腿的輪廓也是失禮,自然遭到很多人反對。

穿什麼不重要,改變人們的觀念很重要,胡人的衣服在人們看來就是野蠻落後的象徵。趙武靈王不是直接把胡人的衣服拿來用,而是吸取胡服的優點,將原來的華服加以改進,例如胡人穿左衽的衣服,華夏人穿右衽的衣服,這點趙武靈王沒有動,只將上衣改短,衣袖改窄,行動起來方便多了。再說褲子,一條褲子頂一條裙子和一條脛衣的功用,實際是節省材料,穿上後騎馬不至於磨屁股。相對來說,人們還比較容易接受,胡服騎射不僅提高軍隊戰鬥力,也方便農民。傳統的上衣下裳對農民種地很不方便,改成窄袖長褲就方便多了。

再說騎射,就是騎在馬上射箭。春秋時,貴族才會射箭,打仗站在戰車上。戰國時的弓箭手以步兵為主,射箭必須站穩,跑動起來無法射箭。胡人的弓箭手騎在馬背上,不僅移動速度快,而且可以在移動中放箭,令人防不勝防。對華夏人來說,穿褲子只是解決基本的裝備問題,難的是騎馬,更難的是在策馬奔騰時射箭。這種技能對游牧民族來說與生俱來,他們從小就騎在馬背上,打獵過程就學會騎馬射箭。華夏人要達到這一點,需要經過大量訓練。

趙武靈王的強硬態度下,胡服騎射終究還是推行了。改革效果立竿見影,趙武靈王再出關作戰,林胡、樓煩屈服。趙武靈王收編他們的軍隊,還趁機收復被秦國搶占的土地,將勢力擴充到榆中(今榆林以北地區)。從地理上講,趙國搶占黃河上游,反倒對秦國形成威脅。

趙武靈王在敕勒川設雲中郡,又在過雁門去往雲中的必經地帶設雁門郡(附近有雁門山,即今蘇木山),與東部的代郡相連,此3郡成為趙國抵抗北方游牧民族的前沿陣地。往後,當趙人繼續北巡時,發現一支更強大的游牧民族,便是匈奴。相比於樓煩和林胡這種生活在林地和草原過渡地帶的民族,匈奴人則完全生活在廣袤的大草原上,馬更快,人更多,疆土到底有多大也不得而知。為防止匈奴人南下,趙武靈王派人沿陰山山脈修築兩道長城,一道自狼山起,一道自陰山起,最終匯集於大青山下。如此,趙國再南下中原便無後顧之憂了。(書摘由時報出版授權,經中央社節錄;編輯:楊婕)1131011

用地理看歷史:戰國七雄,因何一統?
用地理看歷史:戰國七雄,因何一統?
  • 作者|李不白
  • 出版社|時報出版
  • 出版日期|2024/09/17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172.30.14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