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西海岸泥灘地近百年消失58% 應減少流失維護生物多樣性

2024/10/8 13:13(10/8 18:32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表示,翻石鷸、蒙古鴴、黑腹濱鷸、東方環頸鴴等鷸鴴類鳥類退潮時會到海堤外的泥灘地覓食,待漲潮時飛進內陸的漁塭堤岸上聚集休息。(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提供,蔡芷怡攝)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傳真 113年10月8日
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表示,翻石鷸、蒙古鴴、黑腹濱鷸、東方環頸鴴等鷸鴴類鳥類退潮時會到海堤外的泥灘地覓食,待漲潮時飛進內陸的漁塭堤岸上聚集休息。(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提供,蔡芷怡攝)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傳真 113年10月8日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台北8日電)生多所今天表示,近日在國際期刊Wetlands發布台灣西海岸泥灘地近百年變遷研究成果,在大規模人類開發下,約消失58%,被人工化設施取代,應減少繼續流失,以保生物多樣性。

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發布資訊指出,已完成台灣西海岸泥灘地過去百年變遷的研究,近日在國際期刊Wetlands發布,揭露已約減少58%,呼籲應重新審視沿海地區的土地利用規劃,減少泥灘地等天然棲地的流失,以達成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育目標。

生多所說,透過歷史地圖與衛星影像分析,呈現台灣西海岸泥灘地在過去1個世紀的變遷可分為3個時期,首先是1920至1950年間,在自然營力的推動下持續增長;但自1950年代起,大規模人為開發展開,逐年減少;至2010年約有58%的泥灘地消失。

就天然棲地的流失樣態來說,生多所舉例,上游河川因水資源需求興建水庫與水壩攔截了泥沙,阻斷了泥灘地的自然增長;同時,現存的泥灘地逐漸被填海造陸轉變成養殖漁業及農業區,後續又被開發為工業區、漁港及商港,因此海岸環境從天然棲地逐步變成半天然棲地,最終成為完全人工化設施。

生多所強調,目前全台僅存最完整的泥灘地位於彰化漢寶濕地、芳苑濕地及濁水溪出海口的大城濕地一帶,是候鳥遷徙線上的關鍵能量補給站,也孕育著大量無脊椎生物,並是眾多水鳥的重要覓食地;呼籲對於沿海土地利用規劃應更謹慎、避免繼續流失。

訂閱《早安世界》電子報 每天3分鐘掌握10件天下事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格式
訂閱
感謝您的訂閱!

關於泥灘地與確保生物多樣性的科學關聯,生多所說明,泥灘地是最重要的生態系之一,不僅提供碳吸存等生態服務功能,還承載高度生物多樣性;台灣是東亞到澳大拉西亞的遷徙性水鳥遷徙路線中點、重要中繼站,台灣泥灘地的健全程度對東亞水鳥的存續至關重要。

生多所也引述澳洲的研究補充,全球泥灘地自1984至2016年間流失16%,亞洲因20世紀末經濟與工業成長快速,沿海泥灘地流失程度遠高於全球。(編輯:陳政偉)1131008

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表示,目前全台僅存最完整的泥灘地位於彰化漢寶濕地、芳苑濕地及濁水溪出海口的大城濕地一帶。(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提供,陳宛均繪)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傳真 113年10月8日
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表示,目前全台僅存最完整的泥灘地位於彰化漢寶濕地、芳苑濕地及濁水溪出海口的大城濕地一帶。(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提供,陳宛均繪)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傳真 113年10月8日
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指出,台灣西海岸泥灘地的面積變化,在1950年以前是面積自然增加,隨後受人為開發影響面積逐年減少,至2010年,約有58%的泥灘地消失。(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提供,張安瑜繪)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傳真 113年10月8日
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指出,台灣西海岸泥灘地的面積變化,在1950年以前是面積自然增加,隨後受人為開發影響面積逐年減少,至2010年,約有58%的泥灘地消失。(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提供,張安瑜繪)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傳真 113年10月8日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