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公衛研究:新住民子女飲食失序高於一般生
(中央社記者沈佩瑤台北25日電)台大公共衛生學院今天發表最新研究結果指出,新住民子女的飲食失序傾向比例,高於一般青少年,可能原因包括跨國家庭健康識能可能不同、社會認同需求不同、文化涵化壓力。
台灣成人每2人就有1人、學童則是每3人有1人過重或肥胖,台灣儼然從寶島變肥島,台大公共衛生學院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教授陳端容團隊為此展開研究,結果今天發表。
陳端容簡報說明,所謂的飲食失序(Disordered Eating)是指過重與肥胖體位,容易引發頻繁的節食或禁食與暴食循環、進食的內疚感、對身體形象過度關注與曲解,或是過度運動等異常飲食行為。
當飲食失序越演越烈,陳端容表示,在青少年及青年族群中發展成飲食失調症(Eating Disorder)的風險最高,台灣目前已知青少年飲食失序盛行率大約在10.4%到17.1%,而這項研究樣本平均約11.7%,與歐美國家的12%到16%相差不大。
這項研究樣本為2019年3到6月間,新北市3所國中共37個班級、729名13到16歲國中生,經問卷調查發現,新住民子女的飲食失序比例為16.85%,一般青少年9.62%,有明顯差異。
陳端容說,團隊另外於2022年、2023年分別針對新竹縣5到6年級國小生、新北市一家高中進行調查,新住民子女情緒性飲食平均得分高於一般生,其中在新北市高中部分,新住民子女為16.27%、一般高中生為9.57%。
研究結果顯示,新住民青少年的異常飲食行為傾向高於一般青少年。陳端容表示,新住民青少年對身體形象的扭曲,可能引發情緒困擾和異常飲食行為,與國際文獻相符,過重肥胖青少年因體重嘲弄及伴隨的情緒困擾,會增加異常飲食行為的風險。
她認為有3大原因是跨國家庭的可能困境,首先是「健康識能可能不同」,新住民媽媽對孩子的肥胖健康風險可能持較寬鬆態度;第2則是社會認同需求強度不同,對同儕嘲弄的易感性不同;還有急於融入「瘦=美;瘦=健康」主流文化的「文化涵化」壓力,可能增加新住民子女對身體意象的過度修正(overcorrection)。
陳端容最後強調,這是單一時間點的調查研究,因果關係無法確定,且僅使用新北市3家國中的調查資料,新住民子女人數比例較母群為高,飲食失序不等於臨床診斷的飲食失調症,未來需要更多大型調查來確認。
與會的台大行社所所長張書森教授提到,飲食失序行為在國中生身上約有1/10的比例,但在新住民子女身上則有1/6,可能是心理困擾的結果,或其他心理困擾的早期症狀,長期飲食失序可能演變成飲食障礙,國外研究飲食障礙者的死亡率比一般人高出5倍,提醒家長及相關團體多多關心孩子的健康議題。
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教授夏曉鵑表示,新南向政策後,新二代就算表現很好,卻面臨冒牌者症候群,小時候被壓抑不能說母語、長大卻承擔東南亞小尖兵的期待,飲食失序背後代表的是一種焦慮。(編輯:陳政偉)1130425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