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酵菌酸改名邦克列酸避免米製品污名化 衛福部擬預防指引
(中央社記者陳婕翎、曾以寧台北3日電)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衛福部今天決定,即日起米酵菌酸更名為邦克列酸,避免米製品污名化,衛福部次長王必勝說,這是不幸事件也是寶貴經驗,將建檢驗、擬指引預防。
邦克列酸小百科
邦克列酸舊稱米酵菌酸,是一種罕見毒素,由唐蒼蒲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gladioli pathovar .cocovenenans B.cocovenenans)產生,這種菌易在富含脂肪酸的食物中繁殖,特別是椰子和玉米。在攝氏溫度22至33度和中性pH值的環境中,會迅速增殖,產生大量的米酵菌酸。
- 案例:印尼1895年首次發現邦克列酸毒素,當地的傳統椰子發酵餅導致數起中毒事件。過去非洲莫三比克、中國皆有案例。2024年3月北市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件,死者血液中檢出邦克列酸,為台灣首例。
- 症狀:會影響肝臟、腎臟和腦部,引起包括精神不振、頭暈、嗜睡、腹痛、嘔吐等,患者可能併發血便、血尿、低血壓、心律不整、體溫過高、黃疸、四肢僵硬、呼吸困難、休克。嚴重時可能在症狀出現後20小時內死亡。國外群聚事件致死率介於30%至100%。
- 治療:邦克列酸沒有解毒劑,僅能提供支持性療法,如呼吸衰竭時插管、休克時打強心劑。
- 預防:邦克列酸不會因洗滌或烹飪而被破壞,請勿食用長期存放於不當環境的澱粉發酵食品。
王必勝在會議後舉行記者會說明,與會專家一致認同米酵菌酸翻譯不到位,台灣日常生活食用非常多米製品,擔心「米」字可能造成不必要恐慌,決定改名。未來使用名稱不以其他食物名,參考過去細菌命名音譯居多,即起米酵菌酸改名邦克列酸(Bongkrekic acid)。
針對花蓮近海今天上午發生規模7.2地震,負責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的昆陽實驗室大跳電,王必勝說,實驗室備有不斷電系統,應該不會影響培養會產生邦克列酸毒素的唐菖蒲伯克氏菌椰毒病原型進度;會議中專家有建議鑑定DNA以間接方法釐清,細菌是否曾經存在。
台北市衛生局長陳彥元會後接受媒體聯訪表示,建議中央應把邦克列酸納入常規毒物檢驗,且未來一旦發生食物中毒死亡事件,到場採檢時更應直接查扣所有食材,而非只採食餘,但因為會影響業者與採檢量能,因此仍需要高度共識。
陳彥元指出,台北市今天新增2起個案,其中1名為10多歲男童的姊姊,另1名21歲女子則是在寶林茶室用餐過10天左右後到台大醫院就診,原在急診觀察,後收治住院,肝指數也高達1000左右;加護病房患者中,現在有1人已恢復意識,表示肝腦病變情況較輕微,較機會評估是否能做肝臟移植。
王必勝表示,食物中毒事件常見,不可能每次都將食材通通帶回化驗,但可進一步討論一般性事件、嚴重性事件個別處理模式;既然邦克列酸食物中毒事件發生過就可能再發生,六都備妥標準品,將由食藥署傳授地方實驗室技術,協助建立檢驗模式與量能。
「這是不幸事件也是寶貴經驗」,王必勝說,醫院治療患者同時可收集臨床資料,萬一未來不幸再發生類似事件,可有更好治療方法,行政部門將全力協助。
另外,他說,政府部門將制訂預防指引,一般性原則提供民眾細菌預防指引,如食材保存方式等,給食品業者細緻指引,需要更多科學證據。(編輯:陳清芳)1130403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