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糧署:米酵菌酸與米無直接相關 國產米可安心吃
(中央社記者吳欣紜台北30日電)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驗出罕見米酵菌酸,讓民眾誤以為與米有關人心惶惶,農糧署今天解釋,米酵菌酸僅為Bongkrekic Acid的中譯名,其名稱與「米」並無直接相關。
邦克列酸小百科
邦克列酸舊稱米酵菌酸,是一種罕見毒素,由唐蒼蒲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gladioli pathovar .cocovenenans B.cocovenenans)產生,這種菌易在富含脂肪酸的食物中繁殖,特別是椰子和玉米。在攝氏溫度22至33度和中性pH值的環境中,會迅速增殖,產生大量的米酵菌酸。
- 案例:印尼1895年首次發現邦克列酸毒素,當地的傳統椰子發酵餅導致數起中毒事件。過去非洲莫三比克、中國皆有案例。2024年3月北市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件,死者血液中檢出邦克列酸,為台灣首例。
- 症狀:會影響肝臟、腎臟和腦部,引起包括精神不振、頭暈、嗜睡、腹痛、嘔吐等,患者可能併發血便、血尿、低血壓、心律不整、體溫過高、黃疸、四肢僵硬、呼吸困難、休克。嚴重時可能在症狀出現後20小時內死亡。國外群聚事件致死率介於30%至100%。
- 治療:邦克列酸沒有解毒劑,僅能提供支持性療法,如呼吸衰竭時插管、休克時打強心劑。
- 預防:邦克列酸不會因洗滌或烹飪而被破壞,請勿食用長期存放於不當環境的澱粉發酵食品。
不少民眾以為米酵菌酸與「米」有關,農糧署今天在臉書粉絲專頁發文強調「此『米』非彼米」,呼籲民眾放心吃國產米。
農糧署指出,米酵菌酸僅為Bongkrekic Acid的中譯名,其名稱與「米」並無直接相關,國內每年稻米產量約140萬公噸,稻榖收穫後由糧食業者碾製加工為白米或糙米,包裝於市場銷售,加工過程未經發酵,且市售食米多數於收穫後半年內售罄,並沒有保存過久致病菌污染之虞。
農糧署也說,以米為主成分或純米製成的粿條、米粉等產品夾起來照光不會呈現透明,不經過發酵步驟,製程單純,所含米蛋白質消化吸收率高,外包裝標示的成分欄,米原料排在愈前面,表示在所有成分中含量愈高。
農糧署建議,消費者及餐飲業者選購取得產銷履歷、CAS及有機驗證的包裝食米,以及純米或以米為主要成分製作、具有產銷履歷或有機驗證 、無過度添加物的米粉、粿條、米穀粉等產品,可降低致病風險。
另外,也有人稱若木耳處理不當可能產生米酵菌酸,農糧署也說,國產木耳9成以上是以濕木耳銷售,與進口乾木耳明顯區隔,建議消費者選購濕木耳並趁新鮮享用。
農糧署也建議木耳適當的保存方式,像是冷藏要先將上面的水分充分擦乾,再密封冷藏,可保存3至7天,也可直接冷凍,建議消費者多加選購國產生鮮木耳。(編輯:郭諭儒)1130330
- 2025/01/22 19:57
- 2024/03/30 10:53
- 2024/03/30 10:24
- 農糧署:米酵菌酸與米無直接相關 國產米可安心吃2024/03/30 09:50
- 2024/03/29 21:26
- 2024/03/29 21:15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