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未曾茲卡大流行 染過日本腦炎、登革熱成關鍵
(中央社記者陳婕翎台北24日電)台灣常有登革熱大流行,登革熱病媒蚊也會傳播茲卡病毒,台灣卻沒有過茲卡本土疫情。國內最新研究在感染登革熱與日本腦炎的人身上發現可抑制茲卡的抗體,有助研發接種疫苗策略。
國立中興大學獸醫學院微生物暨公共衛生學研究所教授趙黛瑜研究團隊,今天在通訊生物學(Communications Biology)期刊發表最新研究,發現感染登革病毒的病人,若先前感染過日本腦炎病毒,或接種過日本腦炎疫苗,會誘發產生茲卡病毒中和抗體。
茲卡病毒感染症小檔案
- 茲卡病毒(Zika virus)為黃病毒的一種,目前被認定為是由蚊子傳播的蟲媒病毒,最早是在西元1947年從烏干達的茲卡森林分離出來,台灣可傳播茲卡病毒的病媒蚊為埃及斑蚊與白線斑蚊
- 傳播方式:主要透過蚊子叮咬,也可透過性行為、母嬰垂直、輸血等傳播
- 潛伏期:約3~12天
- 發病症狀:發燒合併紅疹、關節疼痛或結膜炎(紅眼)、頭痛、肌肉痠痛及後眼窩痛等;婦女於懷孕期間感染,可能產下小頭畸形等神經異常新生兒
- 預防方法:目前沒有疫苗可預防茲卡病毒,也無藥物治療,避免蚊蟲叮咬是最主要的預防方法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趙黛瑜說,台灣民眾身上測得茲卡病毒抗體盛行率也很低,研究團隊希望破解謎團,首先回顧了同屬於黃病毒的日本腦炎與登革熱的台灣傳染病防治歷史,台灣1968年兒童日本腦炎疫苗接種計畫,1981年二戰後第1次台灣登革熱爆發,團隊開始尋找感染過登革熱和日本腦炎的台灣人。
趙黛瑜表示,研究團隊從高雄地區收集到60名登革熱急性期個案及80名健康人的血清,發現登革熱病人確實有比健康人更高的抑制茲卡病毒抗體免疫反應;登革熱患者先前暴露過日本腦炎病毒,有更明顯的茲卡病毒中和抗體免疫反應,會產生對茲卡病毒的交叉保護力。
研究團隊進一步找到1名年約50、60歲個案,先後自然感染過日本腦炎與登革熱,抽血分離免疫細胞的B細胞,篩選出可抑制茲卡病毒抗體的B細胞,增幅遺傳物質,利用重組蛋白技術,生產人源重組單株抗體進行中和試驗,在24株單株抗體中,找到2株抗體有效抑制茲卡病毒。
趙黛瑜說,先後感染過日本腦炎與登革病毒所產生的中和抗體,甚至不只能抑制茲卡病毒,更是廣泛性中和抗體,對抑制茲卡病毒在內的至少6種黃病毒有效。這是世界首次發現可廣泛對抗6種不同黃病毒的抗體,對於日後疫苗研發將有重要的影響。
趙黛瑜的研究團隊目前正與法國巴斯德研究團隊找出這個抗體有廣泛保護力的機制,她說,仍有待日後更多研究證明廣效中和抗體的持續性與廣泛程度,以及證明是否可由日本腦炎疫苗搭配目前正在進行的登革熱病毒疫苗臨床試驗,誘發廣效的抗體。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過去多次宣導,一般成人感染茲卡病毒後症狀輕微,孕婦感染可能導致胎兒小頭畸形或死亡,提醒孕婦及計劃懷孕婦女暫緩前往茲卡病毒流行地區;民眾如須前往應做好防蚊措施,如穿著淺色長袖衣褲、皮膚裸露處塗抹政府機關核可的防蚊藥劑等。(編輯:陳政偉)1130124
- 2024/12/06 13:49
- 2024/02/07 08:53
- 2024/01/30 17:05
- 台灣未曾茲卡大流行 染過日本腦炎、登革熱成關鍵2024/01/24 20:25
- 2024/01/12 22:14
- 2024/01/08 19:37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