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登革熱單週增3死 40多歲有慢性病發病隔天死亡
(中央社記者曾以寧台北12日電)疾管署今天公布上週新增2127例本土登革熱,並新增8例重症、3例死亡;3例死亡皆為台南男性,其中1名僅40多歲但患有多重慢性疾病,發病住院後心臟衰竭,於隔天過世。
登革熱小百科
- 傳播方式:登革熱在台灣主要由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傳播,牠們的身體是黑色、腳上有白斑,喜歡棲息在室內容器或人為造成的積水處。叮咬高峰期約在每天日出後1-2小時及日落前2-3小時
- 潛伏期:典型登革熱的潛伏期約為3至8天(最長可達14天)。病人發病前一天至發病後5天為「可感染期」,斑蚊這段時間叮咬感染者,血液中帶有的病毒經過增殖,這隻斑蚊就有終生傳染病毒能力
- 發病症狀:
- 典型登革熱症狀有突發性高燒(≧38℃),頭痛、後眼窩痛、肌肉痛、關節痛及出疹等;受體質影響,有些人染病症狀輕微,甚至不會出現症狀
- 若先後感染不同型病毒,有更高機率導致較嚴重症狀;未及時就醫治療,死亡率可達20%以上
- 目前沒有特效藥可治療登革熱,所以患者一定要聽從醫囑多休息、多喝水,適時服用退燒藥,通常感染後兩週左右可自行痊癒
- 登革熱第二型跟第三型較易引發登革熱出血熱與重症病例,台灣以第二型造成的流行最為嚴重
- 預防方法:
- 在家中時》家中裝設紗窗紗門、睡覺時掛蚊帳。每週清洗家中花瓶和盛水容器至少一次,並記得刷洗內壁。倒放不用的花瓶、容器,清除不要的容器。巡檢家中陰暗處或地下室,並使用捕蚊燈。立即清除廢棄輪胎和戶外積水容器,或聯絡清潔隊協助清運
- 在戶外時》宜穿著淡色長袖衣物,並在皮膚裸露處塗抹衛福部核可的防蚊藥劑
資料來源:疾管署、科技部
上週新增3例死亡個案,疾管署防疫醫師蘇家彬在疫報記者會上說明,個案年齡介於40多歲至70多歲,均為男性,3人均具有潛在疾病,於發病後1至7日內因病情惡化不幸過世。
其中針對發病1天後死亡個案,蘇家彬說明,個案年紀40多歲,本身患有糖尿病、高血壓、神經系統疾病等多重慢性疾病,發病當天住院,仍發生心臟衰竭,不幸身亡。整體而言死亡個案仍多是有慢性疾病或年長者,呼籲高風險族群注意健康狀況。
登革熱流行趨勢,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說,正值流行季節,疫情仍處上升階段;依往年經驗,預估疫情高峰會在10月底左右,不過也可能因氣候、雨量、病患年齡等因素有所不同。
媒體提問是否預估今年總病例數破萬,曾淑慧說,目前觀察疫情走勢介於2014年(當年本土病例共1.5萬例)與2015年(當年本土病例共4.3萬例)間,但仍盼在中央地方共同努力下,盡力減少病例增加。
因應疫情,曾淑慧亦提醒民眾、醫師落實雙向轉診、分流收治原則,讓病患得到最好照顧。若病患無警示徵兆,可口服飲用大量液體者為A級,可給予衛教後居家追蹤;但若有警示徵象,或為孕婦、嬰兒、老人、獨居、慢性病等高風險病人為B級,可安排住院觀察,病況穩定後再出院由門診追蹤;有嚴重血漿滲漏、嚴重出血、嚴重器官損壞等重症病患為C級,緊急治療或轉介到醫學中心處置。
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表示,鄰近東南亞、南亞登革熱疫情上升,且持續有境外移入台灣病例,包括馬來西亞、泰國、越南、印尼等國疫情嚴峻,且累計病例數均高於近年同期,另孟加拉疫情較往年嚴重,已於9日8日提升該國旅遊疫情建議等級至第二級「警示」。(編輯:李亨山)1120912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