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科測驗考人像畫遭疑簡化歷史脈絡 大考中心:符合時代背景不送分
(中央社記者許秩維台北19日電)分科測驗歷史科第10題考明朝末年的「人像畫」,有藝術史學者質疑參考答案的選項刻意扭曲並過度簡化文物的歷史脈絡;大考中心回應,該選項符合時代背景,不需送分。
112學年分科測驗於7月12日、13日舉行,歷史科第10題考明朝末年的「人像畫」,提到這派畫家描繪人物的面容刻畫入微,和傳統文人畫以簡單寫意、勾勒線條為主的特色不同,要考生判斷這種轉變形成的背景,參考答案為D「西洋畫風影響,展現寫實技巧」。
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教授盧泰康則對此題有疑義。盧泰康告訴中央社記者,今年歷史科試題罕見出現藝術史圖片題,引用中國江蘇省南京博物院收藏「明人肖像冊」中的晚明官員「羅應斗像」,但所列的4個選項答案全錯。
盧泰康說明,明末清初西方傳教士來華傳教是不爭的事實,過去也有學者猜測當時肖像畫可能受西方影響,但缺乏具體證據;事實上,中國古典人物肖像畫的製作,自有紀錄人物真實形貌的成熟傳統,早在元代畫家王繹所著的「寫像秘訣」、「寫真古訣」等文,就記述如何精確掌握人物五官臉形的實踐心得。
盧泰康提到,到了清代,著名肖像畫家丁皋所著「傳真心領」書中,更明確指出人物面容的寫實勾勒,須注意「三停」、「五部」、「地四」、「五岳」之要;這種明清時期中國民間高手畫師使用的繪畫技法,被通稱為「江南畫法」,精於人物形象的寫實描繪且富立體感,堪稱中國肖像畫的「超級寫實主義」。
關於歷史科第10題,盧泰康認為,A、B、C選項肯定錯誤,D選項則是「想當然耳」式的錯誤,刻意扭曲並過度簡化「文物」的歷史文化真實脈絡,這也算是外界對「藝術史」專業知識與研究方法的極度陌生與誤解;此題引發許多藝術史專業的師生或關心文化資產者的關注,如無具體證據,試題不該硬套概念,不尊重藝術史專業,呼籲大考中心對此說明。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今天透過書面回應,歷史科第10題所屬的學習範圍是選修歷史Ⅱ,各版教科書相關章節中,皆有提及中西之間藝術交會的情形,此題正是欲藉由這幅明末的人像畫與畫法,考察考生對明清之際中西藝術交流的認識。
大考中心提到,第10題圖像取材於南京博物院藏「明人肖像畫冊」的羅應斗肖像畫,根據資料顯示,此肖象畫冊能將中西不同的繪畫技法的諸要素完美融合,讓人同時感受到中國與西洋傳統繪畫技法,展現出中西互鑒的「化西」而非「西化」的吸收接納歷程。
就試題設計而言,大考中心表示,此題以考生課堂所學內容鋪墊問題脈絡,提示考生留意畫法的轉變與時代背景,以中西藝術交流的角度設問;並參考相關藝術史研究,考題所問屬合理的知識範疇,正確選項D也符合時代背景,應無送分之虞;感謝藝術史相關學者專家提出有關中國肖像畫傳統與歷史發展的論述,大考中心會將專家們的意見分享給試題研發團隊。(編輯:李亨山)1120719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