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軍從林 蔡智豪推動台灣森林多樣性
(中央社記者蘇木春台中21日電)曾是職業軍人的蔡智豪,有感台灣原始物種棲地遭受破壞,他棄軍職投入生態研究,成立台灣山林復育協會從台中大肚山為基地起步,成功復育台灣百合,並推動全台各地永續森林行動。
台灣山林復育協會於2016年在台中成立,以推動本土生態教育、保護自然棲地、復育在地原生植物及廢耕山坡地復育森林為主軸,並設置「大肚山森林復育中心」專責培育在地原生種樹苗,附設山海島語生態圖書館,推動科普生態教育。
「可以說是一連串的命運安排!」蔡智豪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表示,他並非科班出生,原先從事軍職擔任士官長,2001年偶然得知靜宜大學要開設生態研究所,抱著想了解大自然、回饋社會的心情,便自告奮勇去擔任志工,跟著學校老師一同到山林做生態研究,也報考研究所,一腳踏入生態世界。
當時蔡智豪在位於大肚山的台中清泉崗基地服務,雖然大肚山屬於淺山,但2002年時學界對當地的生態並不熟,指導老師便建議他鎖定大肚山為主題,他深入研究才發現,當地因長期人工造林,已造成原始物種棲地破壞,更體悟到生態多樣性的重要,需要各界重視。
蔡智豪碩士班畢業後,在指導教授邀約下放棄領終身俸的資格,退役到校內擔任助教,5年後接著又到環團工作,歷經反核運動、反雪谷纜車等事件,「這些都是很重要的養分」,他說,透過了解社會運動與環境政策,從街頭一路走來,他認為必須透過倡議方式進入體制,才是最有效方法,因此成立台灣山林復育協會。
至於專注山林復育的原因,蔡智豪說,他曾擔任台中市政府環境保護基金的空氣污染防制計畫(即空污基金)委員,發現政府1年編列約新台幣5000萬元種樹,但台中市當時沒有在地育苗的場域來源,卻都標榜種植原生種樹木。
蔡智豪說,原生種樹木復育必須經過從植群與母樹調查、種子採集、樹苗培育、試驗區的建立與資料累積等程序,如果沒有從育苗開始,1年號稱種樹萬棵,「就好像隨便擺放100組沙發去放一樣」,對環境幫助有限。
因此,協會在2020年與台中市政府、寶成國際集團合作,將原來的嶺東苗圃改建為「大肚山森林復育中心」,專責培育在地原生種樹苗,目標要復育大肚山的原始山林,團隊到到周邊山區,採集野生樹木種子育苗,目前苗圃已有超過130種、3.7萬多棵樹苗,不只復育台灣野生百合,並每年供應市府約2千株原生苗栽,進行美化空間、綠化公園。
除了復育大肚山,協會也推動新竹北埔秀巒山、台中大安海岸、雲林斗六丘陵、花蓮海岸山脈、花蓮七星潭海岸等地山林復育,與當地公部門、社區及原住民部落合作,投入原始山林復育工作,不只增加當地工作機會,也讓環境永續。
蔡智豪表示,大家常說種樹救地球,但不應是種下會活的樹而已,這樣不僅無法恢復原來的森林生態,反而破壞原有的生態環境,而是要種「對的樹」,一起朝著恢復生物多樣性的目標前進。(編輯:陳仁華)1120121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